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乌克兰女子战火下的每一日 当义工支援国人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图为基辅市民乘坐火车逃离战火的情景。(香港战地记者吴侃臻提供)
人气: 59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2年03月07日讯】(大纪元特约记者文苳晴德国报导)在乌克兰遭到俄罗斯军事入侵之际,当地一名担任义工的80后女子奥莎乡(Oksana)为本报分享自己在战时的生活与心情,她表示自己不会离开,要与国家共存亡,不会把国家拱手让给任何人。

战争爆发拒离开 矢志不移支援国家

Oksana是乌克兰西部城市伊云奴法兰基夫斯克(Ivano-Frankivsk)一个法律组织的首席专家,生活安逸,时常会出国旅行享受人生。但在战争到来后,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她记起俄军入侵乌克兰首日,许多城市同时遭受炮火攻击,自己身处的城市同样遭到俄军炮击,“我当时正准备外出上班,但听到国际机场的方向有多下巨大爆炸声。那声响令我知道战争来了。”

Oksana在战争爆发后,与很多居民一同加入义工组织,支援国家。图为众人在一处建筑物内处理物资。(受访者提供)

作为女性,Oksana不受《国家动员令》(乌克兰禁止1860岁的男性公民离开国境)影响,可以随时离境。但她没有选择进入邻近的欧盟国家逃避战火,反而决定留在当地。“我是生活在西部城市的乌克兰人,对于比遭受更多炮火的东部同胞幸运而感到自责。虽然我知道自己无法走上战场抗敌,但仍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因为这里是我的国家,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要离开。”

战争爆发后,她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与市内大量素未谋面的人自发组织起来,成为义工,矢志不移从大后方支援国家,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在困难时刻,民间互助至关重要”。

Oksana表示,自己每日上午7时左右起床,然后吃早餐、换衣服,之后就会从地下室出门,前往从事义工的地点。她从早到晚都在担任义工,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处理的事实在太多了,包括网络协助、处理物资、情绪支援、提供住屋。”

乌克兰基辅和多个城市都遭受俄军猛烈攻击。图为在基辅地铁月台躲避战火的乌克兰民众。(香港战地记者吴侃臻提供)

就在数日前,Oksana的义工组织收到一个来自东部地区城市沃尔诺瓦哈(Volnovakha)的求救信息。求助者是一名刚诞下婴儿的妇女,因俄军猛烈炮轰城市而急需援助。最终,组织与乌东的军队联络后,士兵成功救出两人,并暂时带往安全处所暂避。“沃尔诺瓦哈战斗非常惨烈,市内几乎都被俄军摧毁。我很感激军人们在劣势下继续挺身而出,保护我们。”

市内多处设路障 大批国民冀进入欧盟避难

战争到来,各地都因战乱出现各种人道危机,包括难民潮。Oksana所处的城市位于乌克兰西部,该区域除在首日遭到俄军空中轰炸外,气氛较为平静,但多处都设置检查站,情报部门禁止任何人在街上拍照,“当局担心民众上载照片到社交平台后,会有俄罗斯的情报部门进行收集,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和战略部署。”

战争爆发首日,大批民众逃离首都基辅,往西部的公路严重堵塞。(香港战地记者吴侃臻提供)

她表示,很多住在首都基辅、北部、东部的国民都涌向西部地区,希望进入欧盟逃避战火。“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往邻近波兰的利维夫(Lviv),也有一些人选择我的城市作中转站,再等候离开或寻求人道救援。”

义工们为有需要的人士制作食物,让饥饿的难民可以饱腹。(受访者提供)

过去一星期,她与一众义工已经帮助了一些人在这里暂时居住,有些人从基辅过来,也有些人从卡基夫(Kharkiv)和车尼哥夫(Chernihiv)等遭受俄军蹂躏的城市过来。她表示很多人都走得非常匆忙,有的只带了数件换洗的衣服,更夸张的是有人身上只有一本护照和少量欧罗现金。“因为波兰边境已经挤满想逃避战火的乌克兰人,非常耗时。而我的城市距离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边境都不到300公里。所以很多人打算经此取道前往这些欧盟国家,再决定去哪个会接纳乌克兰人的国家。”

睡地下室躲炮火 母亲从郊区送上温暖

自战争爆发后,Oksana每晚都会睡在家中的地下室,防备俄罗斯的空袭。起初,由于地下室过于安静,让置身其中的她感到非常惧怕。少少声音都会令她心惊胆颤,以为俄军突然空降当地。

然而,在战争爆发的第三日,Oksana住在郊外的母亲突然前来拜访,更带了很多物资,包括保暖衣物,让她热泪盈眶。她明白,在母亲心中,只要自己安然无恙就心满意足。不过,她没有打算接父母来避难。因为父母所住的郊区村庄,更靠近欧盟边境,较为安全。

“战争是残酷的,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多是不幸。”Oksana表示,虽然悲伤已经成为她每日的常态,但现在所有乌克兰人都成为了一家人。因此,她坚定地表示,绝对不会把国家拱手让给别人。“目前乌克兰处境艰难,但让我更具身份认同,也定义了何谓‘乌克兰人’。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愿荣耀归于乌克兰。”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