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华:从对立民主到友善民主

张锦华  台大新闻研究所教授

标签:

【大纪元9月23日讯】据报载,行政院会中对于坪林交流道的公投做法,爆发了热烈的讨论。事后发言人林佳龙转述争议时,台北市长马英九指责其“断章取义”,在媒体上产生了一阵唇枪舌剑。

民主政治的本质便是学习表达不同意见,并且互相容忍尊重的过程,因此,时有“对立”是必然的,但是能否放下自我坚持,发掘两个极端之间的其他可能性,展现民主过程中的“友善”,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福祉和发展,则是社会大众所共同期待的。而展现这个从“对立”到“友善”的过程,媒体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则很值得我们观察。

这一次的林马之争,媒体多数聚焦在谁批评谁什么,什么是当天发言的“真实”?林佳龙认为马英九的意思是“公投像文革”;而马英九强烈反弹的是,他并没有说“公投像文革”,他的前后文脉络所指出的是“没有立法而办公投会像文革一样混乱”。当然,中共的“文革”是一场领导人违法弄权、操纵群众的时代悲剧,造成国家发展停滞、人性被践踏沦丧、整体国力受挫不知凡几。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难免会引起强烈的质疑。马英九当天在引述台商言辞时,实际的语句如果能够更清楚,也许较不易被误解。

但是,其实除了“真实”与否的表面争议外,媒体更应该讨论的是:这个引喻事实上是直指没有法源的公投,是否确实很可能带来严重的混乱和社会动荡?这个问题,其实是攸关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权益和福祉,更值得媒体重视和讨论。以坪林交流道所引发的争议而论,如果环保署所做出的环评结果是反对兴建交流道,而环坪本身够专业而公正,那么,地方政府是否可以诉诸公投的方式来翻案呢?地方政府是否可以随时引用公投来杯葛政策的异见呢?政府是否急需订立公投的法律依据呢?

由此看来,这次的林马争议,真正重要的议题,难道只是“断章取义”的问题吗?媒体对此事的报导,实应超越这种“对立”的论述,更深入的报导这个社会更需要关切和深思的议题。

著名的社会学家Hirshman(赫绪曼)在分析了近三百年来的意识形态斗争修辞之后,殷殷期待民主社会能够在对立批判之外,发展“友善”民主,自我省思、互相沟通、尊重、并为共同福祉而努力,实为发人深省之言。──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杨银波:关于当前中国的八项建言(4之1)
加拿大放宽移民审核标准
印度特使促缅甸释放昂山素季
DPA决致函联合国 促支持台湾入世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