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三峡工程移民人数是113万还是180万?

——三峡工程移民红线不是电脑类比模型的计算结果

王维洛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1日讯】三峡水库有没有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多大?这直接影响水库工程的淹没损失和移民人数。很多人认为有400多位科学家签字的三峡论证报告不可能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

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中,确实不会发生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在一个独裁的国家中,在一个没有科学自由和科学民主的国家中,就存在这样的可能,特别是这个错误来源自独裁者。

“三峡工程水库的水面是平的”,这个论点出自李鹏,1985年李鹏专门为这个问题考察了重庆、涪陵、万州等地,提出三峡大坝处的蓄水位180米,重庆的水位也是180米的论点。

象张光斗、潘家铮这样的院士根本没有胆量指出李鹏的这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只是千方百计为这种观点提供“科学的依据”。

这个观点在西部水电大开发中,在计算移民和赔偿中被广泛应用。如四川汉源的瀑布沟工程,正常蓄水位元海拔850米,移民淹没赔偿按海拔851米的水平线计算。把海拔951米定为水库影响区,但对水库影响区的土地不赔偿,也不移民。什么是水库影响区?就是有时也要被淹没的地区。不计算水库影响区土地赔偿和移民,就使工程能很快上马,但最终,这影响区的居民还是被上涨的库水所驱赶走。

前言

三峡工程论证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在回答记者卢跃刚采访时说:“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时,除175米高程以下为淹没区外,库尾还有一条回水曲线,稍稍高于175米,最后和上游天然水位相接”。根据这条移民红线,三峡工程移民人数为113万。

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的陈实先生(原中国水利电力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指出:在三峡工程论证中,把三峡水库的水面计算成一个没有水力坡度的平面,为了是减少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使得三峡工程在全国人大讨论时容易通过。全国人大通过的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为113万(按没有水力坡度计算),而在1992年国务院的移民会议上计算到2012年三峡移民人数将为180万(考虑了水力坡度的影响)。两者相差67万人之多。

这条移民红线并不是什么电脑类比模型的计算结果。本文将分析三峡工程移民红线到底错在何处。

一、三峡水库的回水曲线

首先引用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组长、两院院士林秉南教授“工程泥沙”一书中的一张图来解释(图一)。图中回水曲线a是正常高水位时大坝上游水库各地的水位,即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的回水曲线。

图中回水曲线b是汛期限制时大坝上游水库各地的水位,此时大坝处蓄水位为海拔145米时三峡水库的回水曲线。

回水曲线b和回水曲线a以及大坝所围成的空间就是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根据官方发布的资料为221.5亿立方米(张光斗说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达不到这个水平,潘家铮在卢跃刚采访中也默认了这个错误。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那麽三峡水库回水曲线的坡度多少大呢?林秉南院士已经给出了答案: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也称川江)是山区河流,坡陡流急,平均坡降约为万分之二,是下游平原河道上荆江坡降的3倍.河床或为裸露的岩石或为卵石覆盖.在三峡建库前,川江输沙处于次饱和状态,大部分悬移质属于所谓的冲泄质.三峡建库后,部分悬移质将在库区淤积,最终在水库的汛期水位下形成新的河床,虽然新河床表层主要是悬移质中较粗的部分,但是仍比原河床的覆盖物要小许多,因而,它的平均坡降也要比原来小许多,估计新河床的坡降应和上荆江接近.如按万分之零点七计,也只有原坡降的三分之一。林秉南还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新河床以上形成槽型库容,槽型库容的水面,形成了一条几乎和新河床平行回水曲线,而这槽型库容永远不会被泥沙侵占,并且可以永远使用。简单地说,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和林秉南院士计算出来的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降为原来自然状态下的三分之一,即万分之零点七。万分之零点七的坡度就是在100公里距离内有7米的高差。

二、三峡工程的移民红线

林秉南教授图中的回水曲线a(外加2米的风浪高),应该是三峡工程的移民红线。因为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元是海拔175米,而且防洪又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在三峡工程发挥防洪效益时,就要动用这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记者卢跃刚拿出了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报告以及重庆市移民局提供的《三峡初步设计阶段干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和分期移民迁移线水位表》,上面写得很明白,这是当三峡水库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潘家铮也说这是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时的淹没线。网上有资料指出,这是在洪水流量为75000立方米/秒时的水位线,也就是说是在遭遇二十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线。7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流量,远大于1998年洪水的最大流量。

林秉南教授图中的回水曲线b不应该成为三峡工程的移民红线的依据,因为国务院规定,按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迁移安置移民,而不是按蓄水至海拔145米时水库各地的水位来迁移移民。

但是根据陆钦侃先生提供的资料,《三峡初步设计阶段干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和分期移民迁移线水位表》中三峡水库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是由一条回水曲线和一条水平线组合而成,它们是:

1: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上游各地水位的曲线,但是大坝处的水位不是海拔175米,而是海拔145米;2:海拔175米的水平线。

在图一中增加一根海拔175米的水平线c,如图二所示.水平线c和以海拔145米为出发点的回水曲线b相交于C点。

在离大坝近处(C点的右方),海拔175米的水平线高于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曲线,则取水平线c的水位;在两条线相交之后(C点的左方),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曲线b高于175米的水平线,则取二十年一遇洪水曲线c上的水位。连接这两条线后,略作曲线平滑处理。这就得到了三峡工程“移民红线”,如图三中的红线所示。这条红线不是什么电脑类比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主观任意设定的。

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结论:三峡水库的蓄水面基本是个平面,从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到涪陵李渡镇的493.9公里的距离内,只有0.4米的水位差。从距坝址514.4公里的涪陵石沱开始上升至177.2米,水库最末端距坝址579.6公里的弹子坝为186米。

按照移民组的观点,回水曲线b和回水曲线c以及大坝所围成的空间就是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而这个空间的防洪库容远远达不到三峡工程所公布的221.5亿立方米。

三、少计算三峡工程移民67万

这根“移民红线”位于图一中的回水曲线a和b之间,它的淹没范围和移民人数虽然比回水曲线b大,但是比回水曲线a——三峡水库坝址处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的淹没范围和移民人数要小许多。根据这根“移民红线”计算的三峡移民113万.

这根“移民红线”并不能真实反映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75米时,特别是三峡工程发挥防洪效益、动用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时的水库淹没的真实情况!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75米时的淹没范围应该是林秉南教授图一中回水曲线a所示。

原中国水利电力设计院的总工程师陈实先生撰文指出:在三峡工程论证中,把三峡水库的水面计算成一个没有水力坡度的平面,为了是减少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使得三峡工程在全国人大讨论时容易通过。全国人大通过的三峡工程的移民人数为113万(按没有水力坡度计算),而在1992年国务院的移民会议上计算到2012年三峡移民人数将为180万(考虑了水力坡度的影响),两者相差67万人之多。

就是说,按照林秉南教授图中的回水曲线a计算三峡水库淹没范围内的移民应该为180万.按照移民红线所计算所得的移民为113万,两者相比,少计算了67万移民。这67万人就是生活在“移民红线”曲线c和回水曲线a之间的居民(参见图三)。

其实官方在公布三峡工程移民数时,也为自己留了一个后门。它说三峡工程移民113万是至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的移民人数。至于2009年之后的移民人数,它没有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则说,三峡工程移民人数将超过120万。无论是2009年前还是2009年后,只要是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移民,都应该计算在三峡工程移民的范畴内。

在三峡工程中有意少计算移民人数的错误,在2004年开县的洪水灾害中看得十分清楚。开县是三峡工程中移民人数最多的一个县,原计划需要安置移民11万多人,减去用防护工程可以减少的3万多人,需要迁移安置的移民共8万多人。在洪水到来之前,开县政府已经安置约2万余人,还需要安置6.1万人。

当2004年9月开县老县城汉丰镇的洪水位达到海拔172米时(还低于三峡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更不用说在计算水力坡度后的实际淹没水位),仅老县城一处受淹的人口就有10万人之多,就是将全县剩余的6.1万移民名额都给了老县城,老城还有4多万人需要搬迁!除老县城汉丰镇外,开县受淹的还有丰乐镇、厚坝镇等城镇和村庄,受淹人口8.7万,它们也属三峡水库淹没区内,他们也应算三峡工程移民。这样,至开县水位至海拔172米时(还不是海拔175米),开县需要安置的三峡工程移民共18.7万,加上事先已经搬迁的2万多,开县实际移民人数是接近21万人,远远大于原计划的11万多移民。

四、提高三峡水库蓄水位,动用备用库容

李鹏在三峡工程日记中有下面一段记载:

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全国人民大会堂召开水利专家座谈会,讨论“防洪法”贯彻情况,有20余名水利专家出现,16位专家发表讲话,最后由李鹏总结发言。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技术负责人潘家铮(当时任工程院副院长)建议:三峡大坝175米以上备用库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启用,以提高防洪作用,但必须十分慎重。(李鹏:三峡工程日记。第357-358页)

三峡大坝工程正常蓄水位元海拔175米,但坝顶为海拔185米,潘家铮所说的备用库容就是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以上的库容。三峡水库的最高蓄水位是多少?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三峡工程时没有公布这个资料。1998年长江洪水期间,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说三峡水库可以蓄水到海拔180.4米。赵纯厚等编著的“世界江河和大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0年,北京)中提到三峡水库库水位可达到海拔183米。从技术上来说,将蓄水位提高到海拔183米,没有任何技术难题。三峡水库从2003年6月开始蓄水,按规定大坝处的蓄水位是海拔135米,这个水位应该保持到2006年。但是为了多发电,三峡工程从2003年10日开始将蓄水位提高到海拔139米,提高了整整4米。没有任何监督机制可以阻止三峡工程在工程技术可能的范围内,提高蓄水位。

其实三峡水库的真正蓄水位将超过海拔175米,这是当初规划时就打下的伏笔,也是李鹏计划的一部分。为了将这个计划从暗箱操作变为公众能接收的事实,李鹏需要潘家铮这样的科学家提出所谓的科学建议。其实提高三峡水库蓄水位是内部早以商定的事情。

再请看李鹏三峡工程日记中1998年10月8日的一段记载:如果(三峡工程)上网电价为每千瓦0.35元,每年发电1000亿千瓦小时,三峡总公司年销售总收入为350亿元。支付增值税、所得税、发电成本后,尚有年净收入140亿元。

根据公布的资料,三峡工程平均每年的发电量为840亿千瓦小时,而不是1000亿千瓦小时。两者相差160亿千瓦小时,几乎是计划发电量的五分之一。要将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从840亿千瓦小时提高到1000亿千瓦小时,只有提高三峡水库的蓄水位元,扩大三峡工程的发电装机容量,此外没有其他办法。

中国的媒介常这样宣传,“按国际惯例办事”,“和国际接规”。

国际上许多国家计算水库移民的标准,不是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出发,而是从水库最高蓄水位出发。按照德国水库工程规范,计算三峡水库移民的出发点应该是最高蓄水位,是海拔183米,比林秉南教授图中的回水曲线a还要高8米,这样三峡工程的移民将更多更多。

五、结束语

三峡工程移民红线并不是什么电脑类比模型的计算结果,而是由一条海拔175米的水平线和一条三峡水库蓄水在海拔145米、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时回水曲线连接而成。根据这根“移民红线”计算出来的三峡移民为113万。

而根据林秉南回水曲线a(三峡水库蓄水在海拔175米、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时的回水曲线)计算的三峡移民人数应该为180万。

通过这条主观确定的、基本没有水力坡度的移民红线,少计算移民人数67万,目的就是让三峡工程容易通过审查、尽早上马。

三峡工程论证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论证中的结论互相矛盾。泥沙组和移民组的水库回水曲线截然不同。泥沙组采用了较大的水力坡度,这样对论证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有利;而移民组则基本采用水平线,只是在库尾有水力坡度,这样所计算的移民人数较少。只要把两个组的结论对换一下,在没有水力坡度的条件下去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用泥沙组的水力坡度去计算移民人数,就可以知道三峡工程论证错在何处。

潘家铮向李鹏建议,提高三峡水库蓄水位,动用海拔175米至海拔183米的库容。这必将迫使更多的居民迁移。中国的许多科学家,他们甘心做“附在当权者皮上的毛”,而不愿向老百姓说实话,这是中国科学界和工程界的悲哀。

──转自《观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王维洛:天问──“三年自然灾害”
王维洛:马塔伊获诺贝尔和平奖对中国环保的意义
王维洛:俄国防空导弹能保卫三峡大坝?
王维洛:谁说不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