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搏非:2005,无热点

严搏非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30日讯】今年的情况让人觉得诡异,很多事情正在发生,潜伏着众多迹象,但又不明朗。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十字路口”的说法,有点象,一副不知往何处去的样子。八九月份的时候,书店里摆满了新书,我却又捧起98年版的《利玛窦神父传》,重读四百年前第一次中西接触,体会当时那种从容不迫,那个还没有构建现代国家的急迫使命时的情景,想回到问题的源头。

  出版的情况也很特别,整整一年,波澜不惊,似乎无热点。去年(04年)还是在年头上,就有两本书掀起浪潮,男男女女海内海外,都来找这两本书,原因其实也简单,就因为它们都喻指着今天的大问题。国际出版界有句名言,叫:正确的图书出现在正确的时候。但今年的情况却似乎是,或者众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或者有一些知道的,却被一些无妄的力量封死了。不过即便如此,在思想文化的出版上,预示倾向的书还是能找到几种。

  有一个词在今年反复出现:“北京共识”。这个词来源于英国人雷默的一篇同名文章,以这个词为名的书上半年就出了好几本,最后,归结到一本8月出版的《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的合集上。雷默的这篇文章深得国内一些力量的青睐,这个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中国连年高增长的GDP,似乎意味着另一种发展模式的存在甚至胜利,这就是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的“北京共识”,换言之,就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路”。这个词刚提出时,中国的一些参与其事的人还不敢相信,觉得中国不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吗?后来才明白,雷默讲的“北京共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用比较书面的语言来说,就是“其基本结构是邓小平之后的思想,但与他的务实思想密切相关,即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什么休克疗法”。先别说休克疗法的对错现在并无最终结论,但这样一种务实到了排除政治和道德正当性的“共识”,真就能成为中国发展的模式吗?英国人雷默说的这个“北京共识”虽然很合国内新左的意思,但它背后的含义却是意指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既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可以各不相干,各国可以追随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同时不受民主制度的约束。这显然违背了500年来现代性的所有经验。但“北京共识”,显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政治共识了。

  主张中国特殊论的还有一些,水平最高的应该是今年甘阳在北大的一个演讲。在演讲中,甘阳甚至搬出了黑格尔:中国是一切例外中的例外。证明中国根本就是另一个世界,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来说。这个演讲可惜没有成书,不能列入今年的出版来说,但就其深度而言,要远远超出雷默的“北京共识”,虽然这个演讲就发生在“北京共识”论坛。

  近年来知识界的分裂在05年的出版中也有了标志性的表现,这就是余世存的〈非常道〉。最近十年,体制化的知识生产体系已经完成,这架“没有灵魂的机器”(按韦伯的说法)开始具有自主的内驱动力和完备的内部评价体系,尽管还不是独占,但也已部分地占有向官僚体制的递补通道,其与体制外(此处尤指学院体制)年轻知识份子的分裂和紧张,也随之逐年加剧和形成。在当下的诸多中国特色中,有一个特色至关重要,那就是国家和市场的力量都不够强。这使得体制外的知识份子仍有相当大的存活空间,比起自由撰稿人纷纷从格林威治村撤离(房地产商开进去了)的美国六十年代,日子要好过不少。体制外的一部分年轻知识份子持续地严肃质问现存知识体系,重新构造近代甚至当代历史,这在近年来的出版中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着。由于这部分写作大胆尖锐,常能引发阅读热点,人们甚至将它与书商的炒作混为一谈。但今年〈非常道〉的出版却意外地构成范例,它差不多意味着重构知识体系的话语系统的形成。除此之外,体制内的知识份子从事体制外写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正义之前〉、〈花间一壶酒〉、〈历史的坏脾气〉等等均可列入此列。

  今年为日常生活提供慰籍的写作乏善可陈,绝大部分内容就象去年一本获奖图书的书名:〈娱乐至死〉,都是用文字来类比感官世界。如果在悬疑等等之上能加上些智力快感,那就是精品,就象〈达芬奇密码〉。不过今年11月出版的〈达尔文的阴谋〉,倒是除了悬疑之外还有伦理冲击,比〈达芬奇密码〉似乎更有力量。本土的作品相比之下还是要差不少,既缺乏好的文学又没有好的娱乐。然而,有一个特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本土还是引进,几乎所有的慰籍都是给城市人的。

  2005,无热点。但细细去看,也能激起点热血或惊出些冷汗。

──转自《世纪中国》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