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乐》甘苦谭 农家田园诗篇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5月26日讯】 (记者程明仁特别报导)一粒粒的米,令你想起什么?米可以变成饭、变成粥,甚至变成艺术品,米,是台湾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表征。 “无米乐”的官方网站留言板塞满了将近两百封信、上周末上映全台仅四厅就有五十万票房,预估本周末就可破百万。网友在“无米乐”官网上热情留言,有人说看完后鼻酸、想到妈妈也是如此辛苦;有人说好想回故乡菁寮,看看家乡起了什么变化;有人买了套票,准备拉父母兄弟一起看,还有人说台湾米最香甜,就算加入WTO后,还是要坚持吃台湾米……

《无米乐》,纪录台湾的大米仓之一,台南县后壁乡三个老稻农的劳动与生活。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汗珠和着一粒粒的稻米,陪他们走过了大半个世纪,透过他们的劳动与生活,我们可以领略到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意会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神、人与天、人与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着,在浩瀚的天地之间,在人世的悲喜之间,他们终将成就了自身的圆满。

导演颜兰权、庄益增及《无米乐》幕后工作人员有如后述之灵动衷曲─……─那一天,我手持摄影机对着一畦水田,从波光粼粼的水泽,遥想祖先卵石累累的河滩地、洪水泛滥的泥土、终至于水田遍布……。透过镜头,我仿佛感受到“土地伦理”,就藏身在这方水田的深层义理间。孩提时期,远方火车嘟嘟嘟驶过平原,我们最喜欢半跪在座椅上,对着窗、迎着风,望着那一大片又一大片绿油油的黄金稻穗,不敢想像这样美丽的画面,几年后将成为历史镜头。

照片(中映│公视提供)

一位老农说:“稻子是台湾农民的命,怎么可以丢?”稻米文化创造农村文化,也提供农村绿油油的景观及水源涵养,很多老农民“守着土地、守着米”,特别是中南部的老稻农,他们对资讯的认知比北部地区的农夫弱很多,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从今而后,稻米可能已经没有保证价格收购,国产米价格约为国际米价的3、4倍。

《无米乐》这支纪录片拍摄这一群60、70岁的老稻农,如何面对WTO带来的冲击,同时呈现台湾农村的生活与仍然保留在乡镇的传统技艺,以及台湾悠久的种稻文化与技术──他们如何犛田、淹水、插秧、洒肥料……等待稻田出穗,与最后的收割。

75岁的崑滨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工作这么多,钱却没有这么多,钱如果像泥巴这样翻来翻去不知有多好?”乐天的崑滨伯边做事,还要边跟崑滨婶斗嘴鼓。崑滨伯说:“有时候晚上来灌溉,风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着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来,虽然心情(担忧),不知道台风会不会来,或病虫害,也是无米乐,随兴唱歌,心情放轻松,不要想太多,这叫做无米乐啦!”

崑滨婶嫁给崑滨伯那天,还不知道丈夫是哪一个,虽然天天斗嘴鼓,还是共同奋斗了数十年。“我老婆肯吃苦,她一边帮忙种田,一边到声宝工厂做临时工,一个月赚几块钱,加减赚。说起来我老婆很乖,很可取,我不会对她说感谢她,但是心里知道她帮我很多忙。”不肯多说一句感谢的崑滨伯,心里却充满了对妻子的深刻感情。

脱下多了2斤重的汗衫,煌明伯一面拧干汗水一面说:“杂草是农民的敌人,太常喷洒除草剂,会破坏土壤。”虽然土地不会讲话,但他知道不时的关心就会知道它需要什么。农暇时,69岁的煌明伯扛着古老的器具,做着现在大家不愿意做的手工棉被,清脆的弹棉被声,将朵朵棉花弹成松软的棉絮,“真的是做良心的啊!我们做的棉被,现在要出去跟人家谈价钱,也不知从何说起……”因为种稻收入无法完全支撑一家大小的开销,学习另一项技艺、经营副业,是农村社会维持生计不得不选择的方式。

对阿伯来说,种田就是一种修行。风吹、日晒……任劳任怨,精耕细作。农人的劳动就是默默地修行。(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观看无米乐纪录片  苏贞昌:感受农民伟大
无米乐纪录片今首映 多名立委联合推荐
无米乐首映  谢揆率行政团队加油打气
得奖纪录片无米乐首映成功主角成观众偶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