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课堂上的一句话联想开来

岱凌

标签:

【大纪元7月13日讯】在MBA开学的第一天,教授来到了教室。短暂的欢迎致辞后,他说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从今天起,诸位便是我的朋友。在您们的整个MBA期间,您们的任何问题、讨论与考试,都没有最终的答案。你们将掌握的,只是一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模式和方法。”

而随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MBA是一门充斥了大量案例讨论和分析的学科。无论我们提出的见解是多么地不切合实际,多么地古怪,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任何一位导师的驳斥,没有得到过一句“你错了!”的评语。

“我想知道您这样想的理由。”这是我们最常听见的一句话。而这其实也是最终评分的标准。

是的,你可以在你的分析报告中大谈MBA的无用性,然后理直气壮地交给你的导师。这并不代表你会被开除或者科目成绩不及格。你可能会得高分——-只要你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出了相关材料的细致搜寻和严谨的分析,并在最后的报告中陈述得井井有条。您的得分绝不会因此低于你的任何一位同学。因为在你的导师眼中,你已经得到了MBA真正想教给你的︰

对MBA的怀疑代表你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

为了支撑你的论点,做出的材料搜集证明你已经懂得如何开始进行调查和探索。

严谨的分析证明你已经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一位具有独立思维,又懂得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优秀的MBA所应具备的根本性素质吗?在你的分析报告中,你体现出了这种能力和素质,你的导师有什么理由不给你高分呢?

我认为,这便是良好教育宗旨的精华所在。

评判教育质量的高低,并非是学生的分数,那可能仅仅是以前知识的完美复制品。并非是教学工具的昂贵,没有学生可以带走学校的电脑和漂亮的楼房。学生能够从学校带走的,仅仅是他在学校中最终形成的思维和辨析能力。

是的,课堂和图书馆的书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便是我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吗?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课堂上书本中的知识?有多少人在毕业后干着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上学?学校教给我们的是否都是无用的东西?

教育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的目的。英国的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非仅仅是因为历史的悠久和英美文化在世界的强势地位。如果在一些英国的著名大学中,看见今天仍然使用着586电脑和录像机,未免会感到失望。但是它自始至终不断在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是创造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氛围,是鼓励对传统和权威的怀疑,树立创新的精神,是教授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的方法,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最终形成后继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成果,往往是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人生中才慢慢体现出来。英美国家在自然科学中的不断突破,在社会科学中涌现出的哲人,追根溯源,往往来自于他们良好的分析与思考能力支撑下的创新和探索。试想在一个将牛顿经典力学奉为终极真理的大脑里,怎么可能产生出相对论?而扼杀相对论产生的,可能仅仅是因为幼小的童年时代简单的一个大X和粗暴的一句︰“你错了!”

现今中国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失败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人的多元性。将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了简单的知识储存器和解题工具。“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爱迪生的名言我们耳熟能唱,它被奉为至理而高悬在多少学校的走廊和教室。然而,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它的后半句“这百分之一的灵感,也远比百分之九十九更重要。”如果没有这后半句话,爱迪生的名言就完全被颠倒了内涵和概念。而这也是中国教育失败之处的集中体现。

人是多元化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多元化的。在艺术,数学和物理方面,一些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天赋是无可否认,并且这只是天赋显现的突出领域。而往往在我们的学校中所推崇的所谓“数、理、化、文全面发展”要求,却是扼杀这种天赋的罪魁祸首。灵感和创造力就在日复一日的背书和解题中被消耗殆尽。标准化的答案使学生任何一种不同的思考和见解成为罪过。他们对题海作出的回答,不过是在不断重复前人既有的思考,而对新的思考和回答天生成一种怀疑态度,并对创造性的思考形成心理阴影。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人的大脑在对各门学科中的倾向性。但是这种倾向性并没有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得到理解和宽容。它造成多少有灵性的学生因为数学不过关而进不了艺术学院,又有多少因为英语不合格而不能师承数学大师。即使进去了,又有多少“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少年时代的创新和创造力的扼杀,只能跟在导师后面亦步亦驱,而难得有大的突破。

中国教育的先师孔子便说过“因材施教”。而我们当今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无疑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我们的学校就如同具有单一生产标准的工厂流水线,按完全相同的模式塑造学生,与之不匹配的就视之为次品,或遭歧视,或被退学,这无疑是教育悲哀。

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记住前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上攀登。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指导思想已经是到了需要全面反思的地步了。我们为什么教育下一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怎样来培育人才?……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马祖建议设马祖大学  杜正胜:教育部要评估
三军六校入伍训练 十八日起在陆军官校展开
情势不稳 泰南教师近2,000人请调
杜正胜:研究改善离岛学生保送与加分可行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