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国家”与“民族”(上)

标签:

【大纪元8月29日讯】(新唐人热点互动采访报导)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热点互动节目,我是主持人林晓旭,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同时在报章杂志上有时也会提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是反华势力这样的名词,那么也看到有很多人,现在有一个称号叫做“奋青”,也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连接收看

那么到底要怎样理解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呢?特别海外华人也有很深的爱国情怀,怎么样摆好这个关系呢?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两位嘉宾来和我们探讨。我们请到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和平主席唐柏桥先生,另外一位嘉宾是封从德先生,他是海外最大的一个六四纪念性网站,“六四档案”网站的主编。

大家都知道爱国这个民族的概念,中国人一直特别强调爱国和民族的认同感,那我们想请唐先生首先跟我们分析一下,传统上中国人是怎么样理解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唐柏桥:我觉得国家跟民族的观念,基本上在学术上讲,它有很明确的定义:国家主要指的是政权以及政权所附属、管辖的土地和人民,还有政权体系的制度,比如说是三权分立、两权分立或者是一个专制社会或者它的立国精神,比如说美国是民主立国,其他的国家每个国家不一样。所以它涵盖的是一个现在式,是一个现有的政治体系,或这么一个形态。

那民族就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它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还延续到将来,主要是文化概念上的范畴,就像语言、文字、服饰、还有饮食文化等等很多因素,涵盖在里面的。它也有地域概念,但那个地域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它不像国家那么确定。所以民族一般来说是很难消失的。那国家的话我们看世界历史发展,国家经常会变来变去的。

林晓旭:那国家也是属于后来才产生的东西,历史上包括比如说中国就皇帝或者更早的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是有民族这个概念。那么现在中国大陆这个体制下,这个概念应该是怎么样理解?那么封先生您怎么看?

封从德:我觉得刚才柏桥所讲的这个挺好,把这两个概念的重点提出来。那实际上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国家和民族、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这样的词汇,实际上不是本来就有的词汇。是透过日文、英文这样翻译过来的。所以国家也好,还是民族也好,在一百年前,都没有这些概念。

是因为在西方有了民主国家这样的情况过后,像孙中山要推行中华民国、就来推动中华民族这样的一个概念。包括民族、国家,都是从那个时候,大概就是100年的历史。中国本身有家、有国,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高的代表,对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所以中国一直是天下这个概念,指像中国这个文化,希望是世界大同,各自保持各自的文化,但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基本的价值。

所以像在明朝的时候,明朝朱元璋朱家是汉人,但是后来被满清入侵后,当时很多中国的文人有一种稍微激发起来的民族主义,对抗满清。但是当时有个人叫顾炎武,他也是很强烈抵抗满清,他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他说‘有王国,有天下,国家兴亡是肉食者,即掌权的人,像皇帝、皇室才关心国家的事,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这一句口号后来到了五四过后,就变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就是把中国以前文化的概念给去掉了,变成了因为要救王,要缔造一个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华民国也好、还是新中国也好,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概念,所以国家、包括民族这个概念都是这样进展的。

林晓旭:那历史上像岳飞提到‘精忠报国’,这种是不是就类似有祖国的概念,而不是属于现在这种行政体制下的国家的概念。

唐柏桥:那个有民族性在里头,这是因为当时在中国,刚刚封先生也讲了,中国很长一个时期是比较兴旺、比较强大的,所以对外族就有一种比较鄙视他们的看法,觉得他们是弱小民族;但是在岳飞、文天祥那个时期,确实外族比较强悍,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好像显现一种弱势,民族主义这个概念从西方开始,一七八九年法国奥古斯丁巴洛提出来:主要是激励弱势民族对抗外来势力侵略的时候,凝聚人心,当时主要是用在这个地方,所以提出民族主义这个概念。

后来二次大战以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他把它变成一种扩张,所以后面就被否定了,实际上开始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是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概念在里头。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在讨论问题是说,你说中国有民族主义,那么现在台湾也有民族主义、西藏也有民族主义,那你批评中共的民族主义,为什么不批评西藏的民族主义呢?这边的民族主义有点不同。中国现在有点扩张性质,西藏是有种自我保护的,两个还有区分。

林晓旭: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事实上这两个名词,就说爱国、民族,这个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唐柏桥:对,比方说举个例子,美国它现在很少谴责民族主义,因为它知道如果谴责民族主义的话,会很危险,他们可以把世界拿下来。你看现在伊拉克、阿富汗被拿下来,后来他也是把这个国家交给这个民族,他不谴责这个民族,他谴责爱国主义,就是我们把这个土地、美国美利坚这个土地顾好,那这个地方就有希望发展,而不是打美国民族主义,全世界遍地开花,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他强调的是爱国主义者。九一一以后,他反而不提民族主义这个概念。

封从德:我觉得民族主义本身在西方也有变化,这个过程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时候,要争取民主国家的形成与独立,像十八世纪英国、法国或美国,其实像民族主义是一个正面的词汇,那十九世纪德国、意大利他们在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时候,实际上经常是自由主义的一种,自由主义有争取国家的自由,变成民主主义,也有争取个人的自由。

那这种情况是在二十世纪、二次大战过后,产生变化,因为发现有些是纳粹,是极端的狂热民族主义,事实上有相当大的摧毁性灾难。所以现在基本上用民族主义变成了一种贬义词。
但是一百年前,孙中山第一个就讲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他的概念里面完全是正面的词汇,我觉得现在中国大陆在争取自由民主的过程当中,这个概念是最被混淆而引用的,就是说实际上中共是最没有资格谈民族主义的。

但是现在中共反而好像是最高举民族主义这个旗子,因为中共从历史上和现实上,都是最大的一个卖国的集团,它开始卖给苏联,实际上是掠夺整个民族的利益,为了一小群人,实际上是把整个国家的利益给偷过去了,以前是卖,现在还在继续卖,卖给俄国也好,中共它还要激起刚才提到的“奋青”,激起他们的民族主义来抗日,或者是台湾的问题,要不要打台湾。

但是大陆为什么从来不提比台湾大五十倍的蒙古,那么大一块土地给了苏联,从来不提。那我想它是一直利用民族主义,它其实是假的民族主义,从内容上来说的话,其实是反中华民族文化革新的。比如说中共经典的一说就是马列主义,都是俄国人、也是外来的。

我没有说外来的一定不好,但是至少它不能说这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他没有德国、英国这些,所以我觉得中共是把西方最糟糕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证明,就是共产主义,现在俄国人自己都不要了,那德国人、英国人从来没有真正要过共产主义的东西,但是拿到中国去,然后加上中共有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来的,就是法家的那一套,而且是最糟糕的法家,权谋的这些。但是中国本身的民族主义来说,首先要讲国家、要讲道家、儒家,不能说只有法家,所以中共是把中国和西方最糟糕的放在一起,这是中国最大的不幸。

林晓旭:那封先生提到这一点,唐先生也继续谈谈,怎么样理解其中包含文化的概念?

唐柏桥: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陈独秀,陈独秀当年对国民党批评过,他说:“我爱我的祖国,我痛恨这个民国政府”,实际上如果让现在中国的华人来理解,就很难理解了,他痛恨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那为什么又叫爱国主义呢?他说我爱的是我的祖国,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在海外的华人就不理解这个,其实现在的华人潜意识里面是爱国的,所谓中华文化里落叶归根就是个传统,意大利人、其他民族也有这个传统,其实包括基因里都有,应该是对文化的依恋,像吃饭,为什么到美国还吃中餐?当然跟共产党也有关系,所以你可以痛恨这共产党,痛心这个政权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体系,但你可以爱你的国家。所以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第二个就是胡适说过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要争取我们的自由,我们的国家才有自由,我们每一个人要争取我们个人的人格,这个国家才有尊严。”一群奴隶是绝不可能建成一个自由的国家,那么现在的中国一样,我们现在倒过来了,我们用共产党渲染的那套爱国主义,被迷惑了,我们要的是一个虚无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当然我们个人可以牺牲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赵燕被打,赵燕一个人在美国被打了一下,全中国人就愤怒了,但是天天在北京有上百人被打,中国的老百姓就不管,其实这个同等的,你要争民族利益、争民族尊严的话,中国人也不能被打,也不能被中国人打,也不能被外国人打,被中国人打了也是你的耻辱,你的兄弟同胞被兄弟同胞打也是一样,所以他忘记了自身的利益要受到保护。事实上自身利益保护了,国家利益才能保护,所以这两个概念共产党把这个意义忘掉了。

林晓旭: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谈到这,下次节目接着探讨。各位观众,我们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就到这,在下一次节目,我们将继续为您探讨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8/29/2005 10:20:59 PM)(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王如登:表达意见要尊重
吴天明导演的纪实影片将在日公映
钟铁民:我的父亲钟理和
【专栏】张杰连:回归尊严 国家民族从中共中分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