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知识垃圾和资讯垃圾

梁治

人气 48
标签:

【大纪元6月12日讯】1986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曾经读过一本风靡中国的书──《第三次浪潮》。它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所写的。书中描述了20年以后世界的变化,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资讯”。对于资讯,当时的高中生并不是很懂。我们只是憧憬着,想像着,也在迷惘着。许多象我一样的高中生写了许多读后感。当然这些读后感仍旧摆脱不了作文的痕迹,充满了“八股”的腔调,可能经过老师的严格筛选,文章格调都是乐观向上的,都有着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虚情假意”式的老成。现在重读这些文章,我感到十分可笑:他们就象蚂蚁在解释世界一样。对于什么是资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至于究竟什么是资讯爆炸,也更谈不上理解了。在我们的思维中,只是人云亦云地在憧憬未来,就象少年时经常听到的那句:“你们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但是峰回路转,又轮到八、九岁小孩向往未来。其实回过头来看,并没有什么可向往的,因为8、9点钟对每一个人都有,对每一个人都是既可平平淡淡,也可值得珍惜的。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对未来的感觉也同样如此,所谓的憧憬至多不过是年复一年空虚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当未来真的降临在面前时,我们有时不但感觉不到它的魅力,相反许多时候还是苦闷、忧愁或者迷惘。如今,20多年过去了,托夫勒所预言的资讯社会应该降临在我们面前了,我却有了另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就是在所谓的资讯爆炸的同时,资讯垃圾也充斥于我们这个社会中。

资讯其实也是知识的一种,只不过相比许多知识的静态,它更多时候是动态的。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量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据介绍,在原始社会中,一个成年人所掌握的知识,一是基本生活常识,二是狩猎、种植等生产的知识。至于祭祀、社会构成等重大庆典和社会知识则是由专人掌握,一般人是不需要的。原始人的生命大约是30岁左右,掌握这些知识实际上只需要一、两年的工夫,而日常生活中所掌握的“资讯”,也是有限得很,除了气候、节日、庆典,以及邻近部落的动向等,再没有其他了。再说,他也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资讯,因为生活对他来说,并不会因为信息量丰富而生活得更好些,也不会因为信息量少而生活得差。不过,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出现了文字。文字是表述内心世界的载体和形式,也是记载历史和供人思考的一种工具,于是便产生了文学、历史、哲学这几门学科。文学的最初形式就是诗歌,而历史则是人类资讯最集中的一门学科,历史愈悠久的民族,其信息量也就愈丰富,也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多。至于,哲学要出现的稍晚些,在中国是黄帝时期,到了春秋发展到顶峰,而欧洲的巅峰时期则是古希腊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到后期,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分工也愈来愈明细化。各阶层人士所掌握的知识量也就各有所不同。对于农民,可能只需要掌握四季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于士兵,则只需要掌握兵器和打仗的常识;对于商人,则就需要掌握物价的变化和各地的物品出产情况;对于文化人,则需要学习文化知识等等。到了近代,知识更是成几何速度增长起来,社会不但分工严密,而且知识界也学科严密,分工精细。据了解,目前人类所创造的学科不下上千种,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学习完,更谈不上掌握了。如此丰富的知识量,就象原子弹一样炸在人们心中,使人们玩而生畏。古时候人们形容书籍之多,用汗牛充栋这个词语,而现在恐怕不能这样形容了,用大海来形容也不为过。如果一个人一天读一本书,读上100年,也只是30,000多本,而人类所积聚起来的知识,何止30,000本。记得清朝所编撰的《四库全书》就多达五、六万卷,而且这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还没有现代学科呢?可见,在知识面前人是很渺小的,就象许多名人说的那样,我们掌握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这的确是一个知识爆炸,也是资讯爆炸的时代。除了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在传播管道高科技化的情况下,社会上的资讯也是以“光速”密集的钻进人们的眼里、耳朵里、脑子里。大量的资讯知识鱼龙混杂,汹涌而来。同时也连带出一个问题:知识、资讯的几何数量增长和人类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矛盾。不断的有人问这么一句话:知识和资讯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大家知道,人生活的理想是追求安逸,健康,而知识的增长在许多时候却是人生的疲累,尤其是不满足人们探求欲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放弃生活而学习。一辈子都围绕着书籍转的人,实际是没有生活真谛的,他们的生活乐趣也无从谈起。换一种说法,就是成了书籍的奴隶。当然,知识资讯的本质除了满足人的探索欲意外,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但从生活的本旨来看,无论人类创造的任何东西这也包括知识,应该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更快乐、更充实、更健康。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开始背《乘法口诀表》,口诀很枯燥,到了中午还没有背过,老师就不让回家吃饭。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就愤愤不平:这是谁发明的东西,这么难。待到稍微长大后,有一次我去买东西突然就用上了《口诀》,妈妈夸奖我好聪明。我心里乐滋滋地,才知道《乘法口诀》的确很有用,能帮我快速地计算。

于是,数学、语文、自然常识、思想品德、音乐等等,我如饥似渴,就象饥饿的孩子扑在面包上一样。每一门知识都是我的学习的对象;到了初中时,对知识的渴求已经超越了我年龄的限制,除了主课以外,我还自修了日语等课程。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艺多不压身”,这些知识以后总会有用的,能给我带了许多生活乐趣的资本。

但说实话,现在回过头来看,有许多知识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日语,早就忘光了。而英语也在经过十多年后,除了几个常用的单词以外,早就跑到脑子外面去了。用一句话说就是:还给老师了。至于那些《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等等,更是成了前进路上的棘刺,社会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可见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只是“知识垃圾”。这就象孔乙己掌握的那种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非但增加了学习的疲累,而且毫无实际意义可言的。

纵观人类知识探求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进步实际上就是知识愈来愈多,而掌握起来愈来愈复杂,愈来愈难。古时候的学习只有几年的时间──苏秦悬梁刺股也只有数年时间便可以出将入相,而现在我们学习时间是十来年,占据人的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如果再坚持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那么学习时间就更长了。而真正用在生活上的时间却很短。非但如此,大量的复杂的知识,人为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垃圾”充斥在生活中,占据着人们的头脑,消耗着人们的时间。

其实,在生活中有各种貌似知识的东西充斥着。一次,我去市场买衣服,小贩报价100元,我还价90元,买了回来,老婆大怒:“你怎么这么傻,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我目瞪口呆。还有一次,去买米,结果没想到人家是染黄了的小米,害得我翻书恶补如何识别假货的知识。于是乎,怎样识别纤维、怎样识别死鱼、怎样区别真皮等各种各样的知识,我认真学习,成了一个万花筒、渊博之士。可是忽然一天,我就纳闷,我有必要吸取这些知识吗?为什么社会管理不善却要由我们来买单?

知识人为复杂化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弊病。比如,人们所发明的文字,就很难写难认,在古时候只有那些祭祀等文化人才能掌握,普通劳动人民是无时间消受的。这就成了巫师和统治阶级知识垄断的一种特权。现在,谬种流传,人们还是要拿出绝大部分时间在文字的学习上。再比如,电脑,实际上完全可以发明一种更快捷的作业系统,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迅速掌握,然而复杂的电脑作业系统,使得许多人望而生畏,电脑只能从娃娃抓起。然而等到娃娃好不容易掌握后,变成了成人,可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操作办法,又使你不得不耗费时间学习。这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永远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说实话,在我们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剔除掉绝大多数“知识垃圾”,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有用的知识学习上。而在人们的发明创造中,也完全可以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把知识简化,使得人们能容易掌握。

对于所谓的资讯社会,我们也不容乐观。资讯不同于知识,大概是指社会中的消息之类的。比如,中国领导人换届,这不是知识,而是信息。比如哪里的物价涨了,哪里发生了灾难,哪个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出来了等等,这就是资讯,而不是知识。对于各种各样的书籍、影视等等,既归于知识一类,也可以归于资讯一类。

知识呈爆炸态势。人们社会交往繁多,需求增加,世界成一体化,这一切都促使了资讯也成爆炸状况。电视、广播、书籍、网路、宣传、人们的交谈等等,都在我们传播着资讯。我曾统计过,象我这样从事记者工作的,每天接触的各种资讯有上千条之多。

其实许多是“垃圾”,在知识爆炸和资讯爆炸过程中,也象我们的现代生活一样,垃圾成堆:

一是,政治垃圾。除了个别重大的国家政策,比如死亡赔偿额等以外,许多国家所谓的政策,对于老百姓无疑是垃圾政策。有的政策含含糊糊,说了等于没说,比如《婚姻法》规定的“非法同居”,还有《宪法》中的许多条文在施行中根本就找不到它的踪迹。象那些国家领导人的生老病死、生活故事和趣事轶闻,甚至换届、出访游览其实都属于“垃圾”范畴,可惜的是我们的网路、报刊充斥了大量的这样的垃圾,来强奸读者,强奸老百姓。

二是,生活垃圾。小的是指东家长、西家短的街谈巷议,大的是指以各种庄严面孔出现的所谓资讯,比如街道办宣传要做好人好事,开展三热爱活动等等。还有一些所谓的生活常识,今天防火,明天防盗,后天教你如何识别假币等等。这些东西量大而繁、臭,整得你昏昏沉沉的。

三是,媒体垃圾。作为主要传播管道,媒体的垃圾数量最多,危害也最大。什么虚假广告,什么虚假消息,什么虚假的基本生活常识,今天说吃素食好,明天又说吃肉好等等,朝三暮四,弄得人无所适从,垃圾,垃圾。

四是,书籍垃圾。垃圾书籍数量也很多,在人类文化历史上,真正能有伟大作用的书籍,并不是很多。大量的无用垃圾充斥在人类文化史上,比如清朝兴起的考据说,终其一生钻在故纸堆里,如此学问岂非垃圾吗?尤其是目前的中国社会,垃圾书籍汗牛充栋,垃圾学说也招摇过市,搅得中国社会一派乌烟瘴气。怪不得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就反对多读书。我有一个朋友,最近编了一本书,叫做《撰稿登龙术》,当然是东抄西抄弄来的,其中许多观点是错的。我问他,你看这本书吗?他说不看。我问他,你按照书中说的做吗?他说不会。既然这样,那就是垃圾书,我说道。

这些年来,我买了《资治通鉴》、《史记》、《唐宋八大家》等等数千本书,可真正读过的没有几本,有些即使勉强读过,也很快忘了。这些书还都是中国文化数千年来的精华。而其他的许多书,却只能用垃圾来形容了。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书,名字叫做《说说中国人》,内容胡编滥造,错别字连篇,一看就是书商操作出来的。象这样的书,说实话,还不如不读呢。

可见读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有些书读了,也许会搅乱了你平静的生活,比如《金瓶梅》等;有的书,读了犹如毒药一样,使你的思想混乱,如《中国革命史》就有一种暴力革命的假像;有的书,会使你狭隘自私,比如《中国人可以说不》,不就增加了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吗?

五是,专家学者垃圾。专家是道貌岸然的。但道貌岸然的背后却存在着欺骗人们的信任。今天这个专家胡说一句,明天他又信口雌黄。最近茅于轼又在摇唇鼓舌:只有保护富人,穷人才能致富。真不知道,保护富人和穷人有什么关系。再说,你保护富人就保护富人,你想为富人代言就代言,为什么偏要拉上穷人来说明呢?还有自行车污染环境、北京城不准外地人进入、西安城里只准商业不准居住、炸平喜马拉雅山等等无耻言论和奇思怪想,真不知道我们的专家想干什么!

六是,影视垃圾。现在的电视剧,又长又臭,皇帝、奴才清宫的辫子满天飞,篡改历史家家常便饭,汉奸也成了功臣,卖国贼也招摇起来。你当作消遣的东西吧,可人家煞有介事“忠于历史”呢。你当作历史看吧,可这种历史,谁都知道,错误的历史观贻害无穷。

在这样一个知识资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东西象泥石流一样汹涌而来。你的耳膜爆炸了。你的身躯承受不了了。你的精神处于麻木状态中。偷情、爱情、杀人、虚假、空洞、自我矛盾、忧郁、发泄等等滚滚而来,汇成了一个垃圾山。只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垃圾不一样:它是无形的,经常是难以剔除的。

面对这个“垃圾山”,我们何去何从呢?记得东林党人有一句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倒觉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岂都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怎能关心!”

还是铲除“垃圾”,轻装生活的好!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梁治:民众最不满特权阶层
中国房地产60%境外投资,意味着什么?
梁治:省政府门前上访的群众
政绩工程  原来是官员评判标准作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