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幸河:香港维园烛光的意义

--纪念“六四”二十周年

梅幸河

标签:

【大纪元5月8日讯】下一个月,便是“六四”事件的二十周年。“六四”那一天晚上,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又将会是一个烛光的海洋,点点烛光象征着港人哀悼“六四”事件死难者的晶莹眼泪,表达出“毋忘六四”、“平反六四”的意志和决心。

过去的十九年,年年的“六四”晚上,都有由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简称“港支联”)主办的烛光悼念集会。在模糊的记忆中,参加者每次都以万计,最多的一次是八万多人,最少的一次也有四万人,去年是四万八千人。今年是二十周年,参加者一定不会少。

在中国的领土上,只有香港、澳门和台湾有这样的活动。澳门和台湾的规模很小,参加者只有数十至数百人。海外各地也有这样的活动。香港的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所以成为了瞩目的焦点。翌日,国际传媒都加以广泛报道,视为“人心未死”的现象。

当年港人对民运的声援

为什么港人对“六四”事件这样执着呢?首先要看看二十年前港人对北京民运的反应。

一九八九年四月,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病逝。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他不遗余力平反“假冤错”案,让不少老干部得以复出。任总书记后,拒绝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镇压安徽科技大学的学生运动,因而被迫下台。为人清廉正直,深受人民爱戴。他的逝世,引起北京市民自动到天安门广场去悼念;其后,学生更举行静坐和绝食,反对“官倒”和要求“平等对话”。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北京学生运动是反革命暴乱。五月二十日,总理李鹏宣布北京戒严。

当时,因苏联戈尔巴乔夫访华,许多香港记者都到北京采访,上述情况迅速而详细传达到香港。港人掀起了支援的热潮,在北京宣布戒严之日,一百五十万人上街游行,并宣布成立“港支联”,其余大大小小数以万人计的游行,几乎无日无之。六月四日发生了镇压,港人又举行了百多万人的示威抗议。在那时候,全球声援北京民运的呼声和行动,已是以香港最为强烈的。

“六四”镇压后,港人又组织了“黄雀行动”,拯救了数以百计的民运人士,从国内逃到香港,再转送到海外。

港人支援民运的原因

港人对“六四”事件有这样的反应,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一、 港人有近半数,是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后从大陆到香港来的。他们逃到香港来的目的和动机,绝大多数是“避秦”,逃避中共独裁专制残酷的统治。由于在大陆的经验,都倾向“反共”,支持民主。看见北京民运的出现,自然冀望中国的政治由此得到进步,因而不约而同地声援。

二、当时,《中英联合声明》已签署,《基本法》在草拟中,回归在即。在草拟中的《基本法》的政制,并不是一个民主的政制,为了争取回归后的民主政制,香港多个民间团体,组成了“民主政制促进联合委员会”,不但唤起了港人的民主意识,同时积聚了民间的民主力量。这个组织和积聚了的民间民主力量,成为了当时声援北京民运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三、还有八年,香港便回归。大家都对中共承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没有信心,担心着已享有的自由、人权和法治,是否会被侵蚀剥夺。假如中国的政治有所进步,回归后香港的自由,人权和法治,便会有多一点保障。相反的话,港人必会越来越受到限制、打压和迫害。所以,他们极望北京民运能够成功而去声援。

四、 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复出后,中国改变过去的政策,在经济上开放改革,政治上虽然进步不大,但也较前宽松。港人希望中国在政治上也有所进步,继续进步下去,让回归后香港有一个民主政制,去维护既有的自由、人权和法治,并有进一步的提升。

烛光集会对香港的意义

“六四”镇压使港人彻底失望,但并没有灰心放弃,坚持当年的理念,声援北京民运的口号便改为“毋忘六四、平反六四”,十九年来每年都有众多的规模庞大的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最大的,就是六月四日晚上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悼念烛光集会。那点点的烛光,对香港、中国和国际,都是极有意义的。有些什么意义呢?

首先来说对香港的意义。

“六四”悼念烛光集会,是港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最坚定、不屈、强硬的坚持。中共对这个活动,当然是极不满意的,极想把其打压取消。但特区政府直至现在也不敢遵从这样的意旨,对这个活动有所阻挠,因为知道不但港人,甚至国际,都会有难以想像的反弹。所以,有人说:假如这悼念烛光集会不能举行,就是宣布“一国两制”的死亡。

每年一度的悼念烛光集会,还是全港泛民主派和民间力量的又一次凝聚和操演。泛民主派的政党政团,对纪念“六四”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态度,港人都视之为对其民主的立场和态度的考验。公民党成立时,在党纲上没有写上“平反六四”的语句,当时便受到严厉的质疑。其后,领导层人员便都来出席烛光悼念集会。“港支联”没有地区基层组织,但各政党政团和民间团体,都代为发动组织群众来参加,当作是团结教育群众的活动。

对香港的民主活动,相信国际舆论最关注的就是这悼念烛光集会。从这项活动,使国际广泛知道,香港的民主运动在艰困中仍然在努力坚持。这样,也提高了香港民主运动的国际声誉。

烛光星星之火可燎原

接着来说一说对中国的意义。

“六四”事件,对中共是一个极大的避讳。从“暴乱”,到“动乱”,又到“政治风波”,最后又改称为“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风波”,一改再改,并非改变定性,而是逐步淡化,要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有关书籍,禁止出版;有关报道,禁止刊登。如有违反,免职、拘捕或监禁。当年死难者的家属,不准公开拜祭。甚至连“六四”这两个字,也禁止在网络上出现。

总之,当作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一回事。青年的一代,固然对“六四”懵然不知,即使年长的,不是噤若寒蝉,不敢提及,就是强迫自己淡然遗忘。

香港与大陆接近,虽然所有有关“六四”的电视画面,传到国内的都被删掉。但每天有十多二十万人来港旅游,有更多人与港人有亲戚朋友关系,总有漏网消息传进去,再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大陆不少人,知道香港每年都有维园“六四”烛光集会的。你会发现,在每年的烛光悼念集会中,有不少人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更有人说,他专在这个时候来香港,就是为了要参加这个烛光集会。这些人在整个集会人数中,只不过是一个很少的数目,但回到国内是会传开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香港维园的烛光,就是传去大陆的“星星之火”。

国际传媒每年都报导

最后来说一说对国际的意义。

当年“六四”事件震撼国际,国际上出现了杯葛抵制中共的浪潮。但荏苒岁月,日子一久,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关系,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政要都把这件惨案放诸脑后了。但在民间,仍然有人没有忘记的。

国际传媒报道每年一度的香港烛光集会,固然会引起一些国际人士对“六四”的记忆,更有华人聚居城市,虽然规模小,也同样举行烛光集会。这些活动也有所在地的传媒报道,引起国际人士的注意。海外华人仍然有这样的活动,因为“港支联”作出了坚持的榜样,使他们得到鼓励。这影响也是一点意义。

“港支联”是一个榜样

每年的维园都亮起点点的烛光,坚持二十年而不懈,最重要的原因,固然是港人经历了八九民运的洗礼,二十年来公民力量不断发展,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港支联”的存在。

“港支联”是一个由二百多个团体组成的联合组织,意向并不完全一致,又各有各自的工作,不易在一个目标大团结起来,尤其是一同坚持了这么悠长的岁月。能够做到这样,因为有一个这样的“港支联”,有“港支联”高举的旗帜在领导。

“港支联”是一个有高度威信和领导能力的组织。常委会是老中青三结合而组成。其中有泛民派经验丰富的元老,由其掌舵;有泛民派立场坚定的立法会议员和区议会议员;有忘我投身、毫不计较名利、熟识具体工作的义工;有年青的学生代表。他们从来不牵涉支援中国民运以外的事宜,所以泛民主派的内部分歧和矛盾,不会带进“港支联”里来。这是一个巩固的团结的组织。

“港支联”的廉洁也是备受称赞的。经费全部募捐而来,收入和开支的数目都很庞大,但从来未受过质疑。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义工,而且奉公清廉。会内有严谨的收支制度,在每次会议中公布。全年的财政结算,交由会计师审核,并呈交有限公司注册署。所以,很得到捐款人的信任。

不计名利和廉洁,是“港支联”的两个最大特点。海外有不少民运团体,其中很有一些,时常发生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纠纷,似乎没有一个能够像“港支联”那样,承担那么沉重的压力,工作那么持久而有效,享有那么高度的威信。所以,有人说:她是海外民运团体学习的榜样。

请支持“港支联”,参加六月四日晚上在维园举行的“六四”二十周年悼念烛光集会!

--原载:《争鸣》,2009年5月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达赖与民运人士对话 支持平反六四 
胡平:反驳为六四辩护的一种论调
纪念六四  盛雪出新书《敌对抒情》
茉莉:流亡,在变与不变之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