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蟬有遠韻

古代詠蟬詩蘊涵的人文精神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84
【字號】    
   標籤: tags: ,

詠物詩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借物喻事、喻人,托物言志是文人們慣用的手法。花草魚蟲、風霜雨雪、雲霞山川這些自然之景很早就成為詩人寄託的對象和載體,這其中就包括蟬。

詩人對蟬通過聞其聲、視其行、觀其容、察其性,借助這只小小的鳴蟲或表達高尚的品行,或代言時光的流逝等,留下了大量詠蟬詩賦,使其成為含有深刻文化底蘊的一種意象。

把蟬作為高潔品質進行歌詠的傳統要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曹植在〈蟬賦〉中寫道:「皎皎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認為蟬的貞潔品質可以與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與臣子的楷模和典範。

(Bruce Marlin/維基百科)

傅玄在〈蟬賦〉中寫道:「美茲蟬之純潔兮,稟陰陽之微靈;含精粹之貞氣兮,體自然之妙形。……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簫管之餘音;清激暢於遐邇兮,時感君之丹心。」

陸機在《寒蟬賦.序》中稱蟬有六德:「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藉以說蟬來表明君子事君立身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刻畫出正人君子的形象,表達了對君子品格的追求和讚美。

到了唐代那樣一個詩的國度,詩歌藝術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貞觀詩風和思想影響著後世。詩人筆下的物象更加豐富多彩,詠蟬詩的數量也更為空前,單以蟬為題的詩就達七十多首,要統計含蟬意象的詩句更是不計其數,小小的鳴蟬唱響著唐詩那意境深遠的詩韻。

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群臣的詩歌創作,多述懷言志或詠史之作,志向遠大,剛健質樸,無不展現出包容的氣度和寬廣的胸懷,如太宗的「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經破薛舉戰地〉)、「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還陝述懷〉)等。

(王嘉益/大紀元)

太宗的詠蟬詩也很清新淡雅:「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賦得弱柳鳴秋蟬〉),隨後大臣們的詠蟬詩也很多,如李百藥的〈詠蟬〉:「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從這君臣詠蟬詩句的字裡行間,如「玉階柳」、「含翠鳴」、「清心」、「華冠」,這些純粹透明、高貴而典雅的辭藻,能看出他們冰清玉潔的高尚品德,君臣唱和中盛唐精神盡出。

李百藥曾為隋朝桂州司馬,歸唐以後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人品耿直,曾多次直言上諫太宗,為太宗所採納,還受命修訂五禮、律令等。

同是太宗的名臣的虞世南也有一首詠蟬名作:「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詠蟬詩將蟬人格化,通過寫蟬的形體、聲音和習性,表達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

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這裡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追求清廉。蟬立於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之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蟬聲之所以能夠遠播,並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而是因為居高致遠的緣故。詩的弦外之音,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立德,絕非依憑任何外在因素所致,讀者從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以看到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

虞世南曾為陳隋重臣,為官清廉,德才兼備,歸唐以後任秘書監,深受太宗的稱賞和器重。他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此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唐代詠蟬詩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盛唐氣象。

蟬感節應候,也成為自然界春秋代序、氣候的變化代言者,不少詩就借蟬表示節令的更替。如《禮記》中說:「仲夏之月蟬始鳴,孟秋之月寒蟬鳴」;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聞蟬〉中寫道:「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清.玉蟬佩件(國立故宮博物院)

蟬也常被用來表現一種靜境、靜趣,如王維的「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淡泊名利,與山水自然相契合的清淨心境。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詠物詩以其優美深遠的意境體現出神傳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詩人寄託賦予蟬的意象美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社會、人生的心理感受和理性思索,追求高清高潔高遠的境界。同時也是對世人的希望:把高潔、德操作為自己處世立身的準則。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