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兒子助父親延壽

作者:嚴自律
font print 人氣: 483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他做官之後積存了千兩的黃金,就派人用這些錢,去贖回他祖上傳下來的田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買田地的價錢,比起原先賣出付的價值,要高出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當初賣多少錢,現在就用多少錢贖回,這樣最便宜、合算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12歲,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沒有立刻接應父親的話。停了好一會兒,兒子才慢慢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祖傳下來的田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

父親說:「賣了已經三十年了。」兒子又問:「有幾戶人家買下我們的田地?」父親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幾家清貧的人加在一起,才買下我們家的田產。」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親當時沒有回答。他們家中有一位門客就接過話說:「贖回祖產,是一種為祖宗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批評那個門客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奉承卻罔顧事理!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那些田地呢?」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想了一想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

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向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農家,如今我們把田贖回來了,他另外再買也只能買回五畝田,我們怎麼能忍心要他們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裡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這些田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停了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現時的價值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終於聽了兒子的建議。鄉人感佩這位十二歲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

後來,鄉紳的兒子十八歲時,考試連年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鄉紳的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時馬兒不慎跌倒墜入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時,忽然見到猛將神用手扶住他,讓他端坐到橋邊。這時,他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猛將祠」的感應!

後來,鄉紳的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鄉紳也因為能聽進兒子的善言,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長壽。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名書畫家鄭板橋從小窮苦,四十三歲時,考中了進士,擔任了山東範縣(現屬河南)知縣。鄭板橋自幼便對窮苦百姓充滿感情,做官後更是處處為窮苦人著想。
  • 前有個寡婦,她生了很多子女,他們家境貧寒,全都靠寡婦一人辛苦的維持家計.....
  • 于仲文在少年時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丟失了一頭牛。兩家都傾巢出動分頭尋找,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