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儿子助父亲延寿

作者:严自律
font print 人气: 481
【字号】    
   标签: tags:

明朝的时候,湖广地区有一位乡绅,他做官之后积存了千两的黄金,就派人用这些钱,去赎回他祖上传下来的田产,并且向儿子说道:“现在买田地的价钱,比起原先卖出付的价值,要高出好几倍。所以我用赎回的方式,当初卖多少钱,现在就用多少钱赎回,这样最便宜、合算了。”

当时,他的儿子才12岁,听了之后沉默不语,没有立刻接应父亲的话。停了好一会儿,儿子才慢慢开口问道:“爹!我们家祖传下来的田产,已经卖给人家几年了?”

父亲说:“卖了已经三十年了。”儿子又问:“有几户人家买下我们的田地?”父亲回答说:“一共有二十几家清贫的人加在一起,才买下我们家的田产。”

儿子就说:“我见到大明的法律规定,祖产卖出超过了五年,就不许再赎回来了。父亲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亲当时没有回答。他们家中有一位门客就接过话说:“赎回祖产,是一种为祖宗争气的事情啊!”

儿子批评那个门客说:“你们只懂得一味的阿谀奉承却罔顾事理!难道父亲做了官,另外再买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争气吗?何必一定要去赎回那些田地呢?”父亲说:“我若是一定要赎回祖产,乡人敢不服从吗?”儿子说:“我正是怕乡人畏惧我们家的势力,这样勉强的赎回来会有损阴德啊!”

父亲听了儿子的这些话,想了一想说:“小孩子晓得积阴德的道理很好,那么我今天就多还给他们一些当时购买所花的杂费吧!”

儿子说:“手续杂费是件小事,我们家要买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户人家要买田就困难多了。例如,一向靠十亩地耕种度日子的农家,如今我们把田赎回来了,他另外再买也只能买回五亩田,我们怎么能忍心要他们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里挨饿呢?”于是就劝父亲不要赎回这些田产,积些阴德留给子孙。

父亲停了很久才回答说:“儿子啊!你说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我们家祖先坟墓边的十八亩田必须要赎回来,作为祭田用啊!”

儿子又请求父亲要照现时的价值立契约,公平的买卖。父亲终于听了儿子的建议。乡人感佩这位十二岁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将祠”为他祝祷,乞求平安。

后来,乡绅的儿子十八岁时,考试连年捷报,被朝廷擢拔担任严州的太守。

有一天,乡绅的儿子骑着马去迎接诏书,在过桥时马儿不慎跌倒坠入河里,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忽然见到猛将神用手扶住他,让他端坐到桥边。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乡人虔诚祷告“猛将祠”的感应!

后来,乡绅的儿子活到了八十多岁;乡绅也因为能听进儿子的善言,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长寿。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名书画家郑板桥从小穷苦,四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郑板桥自幼便对穷苦百姓充满感情,做官后更是处处为穷苦人着想。
  • 前有个寡妇,她生了很多子女,他们家境贫寒,全都靠寡妇一人辛苦的维持家计.....
  • 于仲文在少年时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