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醫

唐代食療和養生名醫孟詵

作者: 鄧正梁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35
【字號】    
   標籤: tags: , ,

孟詵(621年~713年),唐代汝州人。生於武德四年(621年),年輕時與孫思邈友好。進士及第,擔任相王李旦的侍讀,曾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年間,告老還鄉,每天以藥餌為事。開元元年(713年),河南尹畢構以孟詵有古人之風,改其居所稱為「子乎里」。不久去世,享年九十三。

孟詵在擔任鳳閣舍人時,在鳳閣侍郎劉禕家裡見武則天所賜銀子時,說是藥水塗抹的假銀,一燒便知。劉禕果真火中一燒,傾刻化為錫水;武則天知道後,對孟詵很不滿意,便將其降為臺州(在浙江)司馬,後又升為春官侍郎(禮部副職)。

孟詵於神龍(705~707年)年間告老還鄉後,時常炮製藥物濟世救人,年紀雖大卻仍力如壯年,因此有人問他如何保養的,孟詵回答:「要想保身養性,必須善言不離口,良藥莫離手。」眾人聽後頗為信服。

孟詵著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各三卷,另撰《家》、《祭禮》各一卷,《喪服要》二卷。

《食療本草》對研究本草文獻及飲食療法發展史,有重要參考價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該書古抄本殘卷,收有從石榴至芋共26種藥物的條文,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

1930年日本中尾萬三考察、校定了該書,以《食療本草考察》為名。全書分兩編,載藥241種,是近代最早的一種輯本。

《食療本草》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訂而成,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專著。書目見《舊唐書.藝文志》。

孟詵著《食療本草》是對研究本草文獻及飲食療法發展史,有重要參考價值。(Fotolia)

《食療本草》是唐代食物藥治病專書。原書早佚,僅有殘卷及佚文散見於《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該書殘卷,存藥26味。

全書共三卷,原書有條目138條,據《嘉佑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歸為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書中除收有許多卓有療效的藥物和單方外,還記載了某些藥物禁忌。

所載食療方下均註明藥性,其次分記功效、禁忌,其間或夾有形態、產地等。另有動物臟器的食療方法和藻菌類食品的醫療應用,產婦、小兒等飲食宜忌等記述。

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後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療和營養學的重要文獻。

從現有殘存佚文看,有不少條為《唐本草》失載的藥物。如蕎麥、綠豆、菠菜、白苣、胡荽、鱸魚、鱖魚、石首魚等,都是本書首次記載。敦煌抄本食療本草(10張)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藥的情況。

《食療本草》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的食療,如「鴨,主補中益氣、消食」、「白鴨肉補虛」、「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蘿蔔,服之令人白淨肌細」、「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 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乾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

在《食療本草》記載品項中,日常生活雞、鴨、魚、肉、水果、蔬菜幾乎無所不包,品種齊全,且有療效記載,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這本書給了後世醫家許多啟迪。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玉是廣漢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的人。他在年輕時拜程高為師,學習醫方、診脈和陰陽脈象方面的醫技,以及考究、探求陰陽變化之理的技術。
  • 隋代時的名醫許智藏年少時就以醫術聞名,在南朝的陳國為官時,為散騎常侍。陳被滅,隋文帝任命他為員外散騎侍郎。
  • 曾在蜀地修道的沈羲是吳郡人,他能用道術替人消災治病、救濟百姓,卻不必令人服食藥物。他之所以能用道術替人消災治病是有因緣的。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