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無遠弗屆:大唐、三國篇

大唐聯袂韓版「三國」 演繹天朝之義(上)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8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這一時期的正史是《三國誌》。後經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詮釋,使後人從中看到關羽的義薄雲天,也讓人看到國家之間彼此較量體現出的順天治國之義、君臣之義、忠臣武將捨生取義等等。

在朝鮮半島也出現過韓版的「三國時代」,即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這一期的正史是《三國史記》,由高麗史家金富軾於1145年用漢文編撰而成。

韓版的三國和中原王朝攜手聯袂演繹,留下了蕩氣迴腸的歷史詩篇。其中,大唐和朝鮮三國之間的交流,更值得回味。

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的地圖(Evawen, Gzhao /維基百科)
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的地圖(Evawen, Gzhao /維基百科)

 

一、韓版「三國」國名史話

據《三國誌·魏志·東夷傳》記載:韓有三種部落,分別是馬韓、辰韓、弁韓。馬韓是由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融合而成,後來逐漸演變為當地的土著居民。而辰韓、弁韓皆是來自中國,包括方士韓終帶領的楚國百姓,以及後來項羽兵敗後,他的部將帶領軍民渡海來到此地。今天的韓國保留的楚國風俗和楚國地名,據說就來源於此。

據《後漢書》、《三國誌·魏書》以及韓國《三國遺事》等史書記載,辰韓是由從秦朝逃亡過來的中原人所建,為逃避苦役來到此地。辰韓因與秦朝相似,因而被稱為「秦韓」。

高句麗(前37年-668年)

高句麗是三國中最大的國家。根據《隋書》記載,高麗出自夫余。夫余王納河伯女後,將其關在幽暗的閉室中。河伯女因感日光照射,隨後感孕。分娩之日,誕下巨卵,有一男嬰破殼而出,名曰朱蒙。夫余的大臣認為朱蒙非人所生,請王除掉。夫余王愛護此嬰,因此不聽臣子之言。朱蒙長大後,一次隨父王外出打獵,所獲獵物比任何人的都大。臣子認為不祥,又請求夫余王除掉朱蒙。

平壤東明王陵前的朱蒙雕像(yeowatzup/維基百科)
平壤東明王陵前的朱蒙雕像(yeowatzup/維基百科)

 

河伯女獲知消息,緊急通知朱蒙往東南逃亡。逃亡的路上,朱蒙遇到河水暴漲無法渡河,他對著大河說:「我是河伯的外孫。今日有難,追兵很快就要趕上。如何得渡?如何得渡?」

說時,只見一群魚鱉自行浮起搭成浮橋,朱蒙見狀就踩著魚鱉,飛速渡河。當追騎趕上時,魚鱉一鬨而散,霎時不見了蹤影。朱蒙建國後,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這就是中原正史有關高句麗開國的傳奇史話。

新羅(前57年-935年)

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於前57年由樸赫居世居西干所創建。古時的新羅也叫雞林。公元65年,脫解尼師今王半夜聽到從西邊的樹林傳來雞叫聲。天亮後,就派宰相瓠公前去查看。在林中,瓠公發現一個金盒掛在樹上,一隻公雞在金盒底下不停地啼叫。

新羅王和王后的服飾裝扮模型(公共領域)
新羅王和王后的服飾裝扮模型(公共領域)

 

宰相回去稟報給王這一奇事。大王命人將金盒取下,打開後,發現盒中有一男嬰。脫解尼師今王收養此嬰,視作己出。由於男嬰來自金盒,故而大王定他為金姓。這名男嬰長大後成為新羅金姓始祖。而懸掛金盒的樹林,後被稱為「雞林」。由此,雞林成為新羅的國號,也成為新羅的代稱。

百濟(前18年-660年)

《三國史記》記載,公元前18年,高句麗創始者朱蒙之子溫祚王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建立百濟。《隋書》記載「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

百濟彌勒寺(公共領域)
百濟彌勒寺(公共領域)

 

朱蒙因受迫害離開夫余,來到卒本地區,他與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並創立高句麗王國。朱蒙之子溫祚王與沸流帶領部分高句麗人南下到達漢江盆地,溫祚王在慰禮城(今韓國河南市)建城,立國號「十濟」,後接納彌鄒忽城的百姓後,改國號為「百濟」,意為百姓濟海樂居之意。

二、三國共有的宗主國——大唐

532年,新羅兼併伽伽,在朝鮮半島上與高句麗、百濟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歷史上,這三國都以中原王朝為宗主國,接受天朝冊封,彼此以朝貢體系、貿易、助兵、文化交流等方式禮尚往來。

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繼承王位後,主動與大唐修好,兩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納貢。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淵因感念隋朝末年攻打高句麗而戰死在異鄉的漢人將士,在賜給榮留王的詔書中講到:「君臨天下,綏柔萬國,情均予以安撫;日月所照,均望大地光明。今四海清平,道路無壅。因感念隋朝末年天下兵征,你我各失國民,以致歷年骨肉分離,妻室難圓。今兩國通好,大義無阻。凡在我大唐的高麗國民,相繼吩咐有司進行安排,遣送他們歸國。若高麗有我國人,也請榮留王予以放回。兩國共同擔當寬弘、仁恕之道。」

榮留王接到詔書後,派人儘心儘力地搜尋華人,以賓客之禮護送他們回到大唐。前後數次,共尋得上萬華人,唐高祖李淵聞訊後大喜。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派刑部尚書沈叔安前往高句麗,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派遣道士攜帶元始天尊像、道法典章,前往高麗為他們講解《老子》。榮留王率領臣民一起聽道,每日聽眾達數千人,場面非常盛大。

唐高祖曾對左右大臣說:「名實之間,理須相副。高麗曾稱臣於隋,但始終抗拒隋煬帝,何以稱臣?而朕敬於天地萬物,不想驕縱奢靡。但據有王土,都要共睦安民,何必強求令其稱臣,以自尊大!請即寫詔書,以述朕懷告之。」侍中裴矩、中書侍郎溫彥博進言道:「遼東之地,周朝時為箕子之國,漢朝時為玄菟郡!魏、晉時期,均在提封之內,不可不稱臣。且中國對於夷狄,就像太陽對於群星,毫無降尊之理。」高祖見其臣子堅持不受,也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高句麗叛臣蘇文殺害榮留王后,自立為莫離支,相當於中國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之職,篡奪國政。唐太宗獲悉後,對侍臣說:「莫離支弒殺國主,盡誅大臣,濫用酷刑。百姓稍有不從便是死路。此等惡事,令人怨痛在心。出師吊伐,打敗他也是容易。」因此決定興義兵,攻打高句麗。

644年,太宗率軍親征高句麗。遼東一城主孫伐音遣使請降,但後又反悔。太宗怒其人反覆無常,准許破城後,將城中的人與物分賜給將士。而破城之日,太宗又下令不允。將軍李勣對太宗說:「戰士奮厲爭先,不顧箭矢、尖石。今日破城,為何更改許言,陛下不是在傷將士的心嗎?」太宗說道:「將軍,你說的很對。然而縱兵殺戮,虜其妻女,朕心不忍。倘若將軍麾下有軍功者,朕以府庫之財物賞賜於他。權當是將軍贖下這座城。」

貞觀五年,太宗下詔特派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前往高麗,收集隋時戰亡的將士骸骨,並毀掉了高麗所立的京觀(京觀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塚)。

千年以前的大唐,唐太宗為安撫隋朝陣亡將士的亡靈,使他們可以魂歸故土,特派大臣出使高麗蒐集亡骸。千年以後的紅朝,卻頻頻上演軍警與民搶屍的醜聞。文明與否,不在於時間、是現代還是古代、是電子時代還是農耕時代,而取決於當政者的風範,他是否聖明與仁德!@#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天的日本保存著大量的盛唐文化;而在韓國保留著不少的明朝文化。
  • 公元574年,聖德太子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父母是蘇我族(Soga clan)國王與王后,為保護王室瀝盡心血。聖德太子出生時,當時的日本文化還未完全形成。
  • 大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 「韓流」(Hallyu)來襲風靡亞洲,觀眾也通過韓語影視劇,領略到其中的中國元素,比如漢字、建築、服飾、禮儀等等。在韓國古裝劇中,常會看到大幅的漢字書法高掛在宮廷、貴族、士族家中,劇中出現的古代書籍、書信和密旨等也多是用漢字寫成。
  • 在今天的中國山東省榮成市有一座佛教禪院——赤山法華院,這是韓國遊客到山東的必遊景點。院中建有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和一座戎裝塑像。這座高大的雕像的主人是被稱為「海洋貿易之王」的新羅義商——張保皋。在中韓的文化交流中,他是不可不提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