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走遍天下

孟子欲休妻為什麼是「無禮」的?

文/秦順天
于非闇《摹愷之女史人物卷》

清末于非闇《摹愷之女史人物卷》(局部),絹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3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孟子提倡尊「禮」,講究禮節,有一次因為妻子的坐姿不端,竟要與之離婚。

據記載,孟子的妻子田氏獨自一人在內室,隨意坐著休息。突然進屋的孟子看見妻子岔開兩腿的坐相,就退了出來。

然後,孝順的孟子對母親說:「這個婦人不懂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為什麼呢?」

孟子說:「她岔開兩腿坐著。」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一進房間就看見了。」

孟母說:「那是你不懂禮儀,不是你媳婦不懂禮儀。《禮經》不是說,進門時,應該先問問誰在房間;進客廳時,應該先高聲招呼,讓裡面的人知道;進了房間,眼睛應該往下看,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禮經》講的這些,都是為讓人有準備,以免尷尬。現在你趁人不備去你媳婦休息的房間,進屋也不打招呼。她因為不知道你進去,沒有準備,才你被看到了不合禮儀的坐相。你要求別人守禮,但你首先要尊重別人啊。是你失禮無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

母親的一番深明大義,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慚愧,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孟子的妻子在自己的房間隨意的坐相叫「箕踞」,即臀部坐地,兩腿岔開,雙膝屈起,像個簸箕,這在周代是不尊重人的姿勢。尊「禮」的孟子知行合一,所以對妻子的行為不能容忍。所幸孟母不愧是教子有方的賢母,通情達理,指出不合禮法的是孟子自己,避免了兒子的一場婚姻危機。

中國古代講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同的場合,人都應該具備不同的姿勢和表情。即使夫妻之間,也有居家禮儀。試想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禮相待,真就會相敬如賓啊。

在公開場合,古代最標準的坐姿,稱為跽坐(也叫正坐),即先席地而跪,而後臀部落下放於腳,上身挺直,雙手規矩放於膝上,目不斜視。商周以來,直至唐代,中國人在正式場合都是這樣正坐的,氣質非常端莊,精氣神十足。現在這種坐姿,只有在日本韓國等地才有留存了。

南宋(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公有領域)

中國為禮儀之邦,「不學禮,無以立」,但現代中國人對禮的理解,已經不知其內涵。雖然也講究禮貌、禮儀、禮尚往來等,但都已經異化為一種表面形式了。

遵守「禮」,是要明白禮的內涵、道理。禮的本質是誠,有敬重、友好、謙讓,還有關心和體貼。禮之用,和為貴,尊「禮」的目的是使人在相處中能進退有據,終達和諧。

「人而不仁,如禮何?」 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呢?禮,要發自內心,如果徒有禮的形式而內心沒有仁德,其實就是無禮啊!所以禮不是簡單要求人與人相處的禮貌或規範某種禮節動作,禮重修身,首先要求自己尊禮,才能與他人和諧,不懂禮的內涵,不重修己,就會走向仁愛、莊敬的反面。◇

西漢女陶俑
西漢跽坐女陶俑,江蘇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西漢女陶俑
行拱手禮之跽坐女陶俑,西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西漢女陶俑
西漢女陶俑,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韓詩外傳》
《論語》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說起中國的四大女醫,每個人都是一部令人驚歎的傳奇,其中晉代的鮑姑,可是中國第一位女灸學家呢!(大紀元合成)
    晉代的鮑姑為中國第一位女灸學家、中國四大女醫,她的丈夫為著名的煉丹家葛洪。葛洪專注於修道,鮑姑把精力放在研究醫術上。她經常在高山溪流間出沒,尋找藥材、研究藥方,更自創了艾灸絕學。
  •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光耀寰宇,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瑰寶。古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對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古人求學如在哪個朝代遭遇「政審」的話,中華文化恐早已斷魂。
  • 商朝時期,季歷的正妃太任,生性端莊嚴謹,做事心思細膩,遇到事情呢,都是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後來生育了姬昌。養育出這麼傑出的孩子,可以說太任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親。其實「胎教」最早是出現在周朝,就是關於太任的記載。
  • 清佚名(傳元錢選)《洗象圖》
    「香象渡河」一語源出於佛教經典,比喻僧人證道深刻。今天的漢語成語中,有五百多條都是來源於佛家理論、修行實踐故事,比如「大千世界」、「生老病死」、「芸芸眾生」、「借花獻佛」等等,隨手拈來。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