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有了它可成佳人 紅粉倚重之寶是什麼?

作者:容乃加
「紅粉佳人」、「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些典故的背後主角就是產在西域的紅藍花。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是《西河舊事》記載的一首匈奴歌謠,什麼東西這麼貴重,竟可以和遊牧民族賴以維生的牲畜相提並論呢?不僅如此,這個東西傳入中原,也受中原婦女熱愛,化妝紅粉倚重它,佳人素娥紛紛成了紅粉佳人了。

胭脂暈染紅粉佳人

匈奴王的妻子稱「閼氏」,發音同「胭脂」,意思就是美麗可愛如胭脂;胭脂凸顯中國古典美女的形象,也是功不可沒:「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胭脂可以美容,可以點唇;胭脂暈染可讓臉色鮮潤,讓青春飛揚。從古至今,胭脂一直是紅粉佳人不可或缺的一寶。

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佳人。 (shutterstock)

胭脂有很多種同音異字的名稱,如:燕支、臙脂、 燕脂、焉支、煙支、烟支、煙脂……等等(*古文中的表述也很分歧),都是指用來化妝的「紅粉」,也稱「桃花粉」。「紅粉佳人」的形容就源自於胭脂,「桃花妝」等等各種妝容的靈魂就是胭脂。胭脂擁有各種介於紅、白之間的深淺色調,濃妝淡抹兩相宜。紅粉佳人的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都是因胭脂而來。在粉底上深染胭脂稱酒暈妝,淺敷叫桃花妝,在胭脂之上再撲上薄薄的白粉,叫飛霞妝(《玉芝堂談薈》)。

紅藍花:胭脂染色的來源

胭脂的顏料是紅藍花,或稱紅花,《爾雅翼》卷三記載:「中國謂之紅藍或只謂之紅花」。紅藍花的葉如小薊葉,花如大薊花,顏色是紅的。它有一根又長又壯的主根深入地下,因而容易在乾旱的地域生長。西域的紅藍花未傳入之前,中國婦女主要以硃砂染色。因紅藍花染料取得容易,就成了胭脂的主要原料。古代宮中有專門掌管製作胭脂的職官;宋代時,胭脂是禁中及皇族中的婚娶名物之一(見《宋會要輯稿》)。

傳說商朝紂王時就提取紅藍花汁凝結,加上粉作成桃花粉,調上油脂,賜給后妃作化妝品,此物以出產地的燕地命名,叫作「燕脂」。 (《中華古今注》、《服飾變古録》)紅藍花還有一個來源,《續博物志》記載,夏商周三代以來,以塗紫草為臙脂,周代以紅花作胭脂,可能出於閼氏。閼氏就在西域。

西域的閼氏山盛產紅藍花,從漢代以後大量傳入中原,普遍成為胭脂原料的來源。《爾雅翼》說:「燕支本非中國所有,蓋出西方,染粉為婦人色,謂為燕支粉。」這裡說的西方,指西域。《博物志》說︰張騫得紅藍花種於西域。

閼氏山,也叫燕支山、焉支山、胭脂山等等,舊屬涼州天寶縣。敦煌曲子唱:「胭脂山下戰場寬」。漢武帝時,大將軍霍去病揮大軍深入燕支山西部達一千里(約今制五百公里)。漢武帝在西域所設的武威郡和張掖郡,就以燕支山為地界。匈奴歌謠唱的:「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就是當時留下的,反映這一時代背景。

北魏《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怎樣種植紅藍花。紅藍花有三月種的早花和五月種的晚花兩種,三月種的五月開花,五月種的七月開花。花開就要採,每天一大早乘著太陽未出,露水未乾前摘取,否則花就乾萎了。一頃地的花,一天要用上百人去摘。晚花七月中摘,深色鮮明耐久不黑不黃,修容效果明豔更勝於早花。種一頃花,一歲收絹三百疋,能相抵種千畝的巵茜花,價值很高。

紅藍花,葉如小薊葉,花如大薊花。取其紅花作胭脂染料鮮明耐久。 (shutterstock)

胭脂妝  胭脂點唇競時尚

紅藍花汁染白粉或胡粉是做成胭脂粉的一種方法。《齊民要術》和《本草網目》都記載了製作胭脂的方法。初步需要取得花汁,叫「殺花法」:採得花來即搗熟,以水淘洗,以布袋絞去黃汁;又搗,接著再以酸粟米的淘米水淘洗,再次絞袋去汁,然後收放甕中,用布蓋上;天亮雞鳴時再次擣勻,要保持潮濕的狀態,合粉作胭脂粉餅。在胭脂粉未乾時,做出花片形狀,稱為金花胭脂,用來化妝修容、點唇,顏色明豔。還有一種將胭脂染在圓徑約三寸的綿布上的綿胭脂,上妝取用方便。

婦女們愛煞胭脂,使用不同顏色的胭脂化妝、點注嘴唇的手法和造型,五花八門,發展出各種時尚妝。《清異錄》留下了許多時尚唇妝的專名,如:燕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 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暈、唐媚、花奴樣子等等,都是唐僖宗、昭宗時期,長安流行的時尚點唇妝,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給。

還有一種在魏宮中很有人氣的「曉霞妝」。這種腮紅彩妝起源於魏文帝寵愛的美人薛靈芸的一段典故。一天夜裡,魏文帝在燈下詠詩,座旁是一座七尺水晶屏風。夜光下水晶屏風透亮,薛靈芸不知水晶屏風在那裡,走過時臉碰到屏風上,臉上留下傷痕。她的傷痕乍看像是彩妝,就像曉霞將散的模樣,宮人們看到後紛紛用胭脂彷畫,留下了「曉霞妝」的姿彩。(《玉芝堂談薈》 )

小語

胭脂除了作為化妝品之外,也可入藥(具有活血疏經的功用),可作畫,在文學上借用為美人、花容的代稱,內外俱美。有了胭脂,文學家筆下才有了「花分淺淺臙脂臉」、「林花著雨臙脂濕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滿眼花枝,雨過胭脂嫩 」、「一點胭脂淡染腮,十分顔色為誰開」 這些名句。可道是:一點胭脂,十分顔色,萬千心情。@*#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