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心求道

【人生之鑰】三個弟子修煉為何只有一個能成仙?

作者:泰源
在命運與人生之中,誠心、悟性和堅心都是求道必備的人生之鑰。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4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東漢末年,桓帝之世,在吳地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這個地方,有個名叫魏伯陽(約151—221年)的人,名翱,道號雲牙子。魏伯陽出身名門望族,父親魏朗是「東漢三君八俊」之一。然而他生性喜好道術,過著閒居養生的日子,不肯從政當官,官位爵祿對他來說如同塵垢秕糠,毫無用處。魏伯陽作有《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是現存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最早著作,他被世界公認為以著作聞世的最早的化學家。

魏伯陽試驗弟子的誠心和悟性

魏伯陽從陰長生習得煉金丹道術。後來,他帶著三個弟子,隱居在深山裡,煉製神丹。神丹煉成了,魏伯陽見自己的弟子俗念未盡,於是試探他們的心意說:「丹雖然是煉成了,最好還是先拿狗試驗一下。如果狗吃了丹可以飛升的話,然後我們才可以服用;如果狗死了,那麼人也不能服用。」

於是魏伯陽取丹餵隨身的一隻白狗,狗很快就死了。魏伯陽對弟子們說:「我們誠心誠意地煉丹,唯恐稍有差錯煉不成丹,現今丹煉成了,但這隻白狗吃了卻死去,恐怕是丹藥還沒達到神明的要求,如果我們服用了,恐怕也和這隻白狗一樣,你們打算怎麼辦?」

弟子們不知如何是好,詢問魏伯陽說:「先生您是否服用呢?」魏伯陽回答說:「我違背世俗常軌,丟下家人入山修煉,就是為了得道成仙。如果做不到,我也恥於返回家中,不管是死是活,我是服用無疑的。」說完,把丹放人口中,當場就死去了。

弟子們面面相覷說道:「煉丹是為了求得長生不死,現吃下去就死了,這可怎麼辦呢?」其中姓虞的弟子說:「先生不是凡夫俗子,他服丹而死,難道就沒有特別的用意嗎?」說著,也從爐中取出一粒丹,放人口中,服後也死了。

剩下的兩個弟子彼此商量道:「之所以要得到丹藥,是想求得長生不老,現在既然吃下去就死,還要它幹什麼?不吃這個丹藥,還可以在世間多活幾十年。」於是都沒有服用,他們一起出山,打算為先生和師兄弟備棺人殮。

這兩個弟子走後,魏伯陽便站了起來,取出真正的神丹放在弟子和狗的口中,片刻他們都活了過來。這個服丹的虞姓弟子,隨著先生一起成仙而去。

他們走之前在道旁碰到一個進山砍柴的人,魏伯陽就寫了一封信給家鄉的人,讓砍柴的人帶回去,信中對兩個弟子表示感謝,那兩個弟子看到信後懊悔不已。

魏伯陽曾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內容似乎是為《周易》作註解,但其實是假借《周易》中的爻象說辭,來論述煉丹的原理。但是俗世的儒生,不知道煉製神丹是怎麼回事,多從陰陽學說的角度去註解它,從而違背了原作的旨意。

看來,一個人能否學道成仙,悟性也很重要。下面再看李八百的例子。

李八百的考驗

李八百是蜀地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好幾代都有人看到他。當時的人計算他的年齡有八百歲了,就用「八百」來稱呼他。他有時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有時又在街頭鬧市出沒,他知道漢中的唐公昉(西漢未期人),有志學道,但一直沒有遇到明師指點,就想去教授他。於是決定先過去試探他一下,寄居在他家做雇工好些年,唐公昉並不知道李八百的來歷。

李八百聽從使喚做事都很用心,跟別的雇工不一樣,唐公昉特別喜歡他。一天,李八百假裝得了重病,病得要死的樣子。唐公昉就為他請醫生診治,花費幾十萬金錢,但不覺得有什麼損失,對他擔憂掛念的神色都表露在臉上。

李八百又變生惡瘡,長滿全身,流著膿血,散發著惡臭,讓人難以忍受,不敢靠近。唐公昉流著眼淚對他說:「卿做我家的傭人,勤勞辛苦了好幾年,卻病得這般嚴重,我找大夫來想要把卿治好,對錢財沒有什麼捨不得的,但卿的病還是不好,該拿卿怎麼辦呢?」

李八百說:「我的惡瘡能好,但必須要有人來舔它,這樣才能好。」公昉就招來三個婢女,讓她們給八百舔瘡。李八百又說,「婢女舔不好,要是您能給我舔一下,就應該能好。」公昉就舔了。李八百又說,「還是沒好,如果夫人能來舔,應該會好。」唐公昉就讓他夫人舔了李八百的惡瘡。

李八百又告訴他說:「我的惡瘡快要好了,要是能得到三十斛好酒來洗浴身體,就會完全好了。」

於是,唐公昉就為他準備好酒,放在一個很大的容器裡。李八百走入酒缸中洗浴,惡瘡立刻就不見了,身體也變得像凝凍的油脂一樣光潔白潤,而且身上也不見任何瘢痕。

李八百於是告訴唐公昉說:「我是仙人,看你有學道修仙的志向,所以才這樣考驗你。你確實是可以教授的人,現在就傳授你成仙的祕訣。」

於是讓唐公昉夫人和那三個舔瘡的婢女,用他洗浴過的酒來沐浴。她們三人立刻就變年輕了,容貌皮膚都變得漂亮極了。李八百把一卷如何煉丹的經書傳授給了公昉,公昉就進入雲臺山中製藥,丹藥製成,服下後就成仙而去了。(資料來源:葛洪《神仙傳》)@*

──點閱【人生之鑰】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百善孝為先」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孝道是構建中國社會倫理最基本的元素,在古今社會中,孝更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行為的根本標準。那麼,不孝之人,是否會受到天神的懲罰呢?我們來看兩個故事。
  • 當今的年代很少有人在講「五行」了。但在中國的古代,人們知道五行是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則的第一種。雖然有些現代人不相信五行,不過,五行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周行。本文舉一個「命中利北不利南,在南方一試難中,在北方則隆隆直上」的實例。
  • 清朝時,海寧郭去非,他生來就對琴弦的聲音情有獨衷,在襁褓中聽到有人彈奏琵琶,就在母親的懷中歡喜躍動。少年時學琴之後,幾十年中不分寒暑,從早到晚都在彈琴。因此,心境平和,恬淡寡慾,不但沒有追求富貴之心,即使面對外界的誘惑和嘲笑都不為所動。人們卻視他為痴人,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才能。
  • 杭州人邵藝洲,性情爽直,喜於交遊。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偶然看見一個賣藝乞丐。這乞丐舞弄的刀劍棍棒,各種各樣,都能出神入化,絕妙異常。邵藝洲心裡明白此人本領高強,不是尋常的乞丐。……後來他們怎樣變成了生死之交?
  • 清朝的華亭人汪瑾,五十多歲時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風吹起,他十分厭倦在外客遊,動了思念家鄉之情,便乘船南歸。在歸途他遇上了不尋常的事。陰陽兩界人事相通的事給世人展現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
  • 一對來自不同家境、貧富差距極大的男女同學,有志竟成終成眷屬,但是,後來遭逢戰亂生離死別……,道盡人生無常。
  • 距離嘉興三塔灣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邊。塔上下共七層,高約十餘丈,中層刻有「鶴秀」兩個大字。塔面臨大河,背後全是農田,旁邊並無寺廟。路過的人以為是當地人為鎮壓風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卻不知道塔名是什麼意思。後來問秀水縣的人,才知道塔並非為風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 浙江海寧地區有一姓查的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歲時還沒有考上,家中十分貧苦。有一天,他來到了關聖祠祈禱,隨後求得一籤,籤詩中有「南販珍珠北販鹽」一句,於是打算放棄科舉考試,進入都市去經商。經商無著,因緣際會,因為幫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業。
  • 王皇后與永曆帝感情非常好,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患難與共,相互扶持,將風雨飄搖的南明苦苦撐了十六年。示意圖。(公有領域)
    一個書生遭喪父之痛時,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時。後來他幸逢貴人,竟然幫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何醫生給兩人病情相似的人開了同樣的藥,結果卻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說:「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藥的功效,也不在醫生的技術啊。」從此閉門謝客,許多年不再談醫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