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担婴戏

李嵩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1日讯】
宋 李嵩
市担婴戏 册
绢 浅设色
25.8 x 27.6公分
朴实的农村中,传来了熟悉的“咚不隆咚...”声。一位老货郎手摇着拨浪鼓,费力地挑着百货杂物走城串乡来了。一名还在喂乳的村妇,闻声赶上前来。大小娃儿们跟着围在一旁,又是焦急又是欢喜:争相向母亲示意哪个玩具好玩新奇;性急的,索幸自个儿爬上摊子抓取了!

  南宋时,画院曾流行描绘农村生活的情态,个中翘楚,首推李嵩(活动于1190-1264)。在这幅“市担婴戏”里,我们可以亲眼目赌这位老画师画技的不凡。只消看看货郎担上、身上所披挂的各式膏药、杂货与童玩(据画上提示有“五百件”),就已足够令人眼花撩乱,技艺的超群也就不言而喻了。除此之外,画中在描绘货郎为生计辛勤奔波、村妇为家计费心盘量的同时,画家能匠心地摹绘孩童的无邪天真,更在在显示刻划手法的独到与细腻。

  李嵩出身民间工匠,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体会尤深。在这幅“市担婴戏”图中,他以精准、顿挫有致的笔法,既呈现出市井小民的情态,也展现乡野浓厚的生命气息,可说是一件杰出、令人动容的小品!
李嵩为南宋中期画家,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份已不可考。年少时,以家境贫苦,曾从事过木工,后因个性不羁,又具绘画禀赋,获得绍兴画院名手李从顺(约活动于公元1120-1160年)(注1)赏识,并纳为养子,传以画艺。李嵩经由义父指授,兼习释道、人物、山水、花卉。及长,又以界画闻名,纵或不假界尺,亦能笔致细腻,神形兼备。历任光、宁、理宗(1190-1233)画院待诏,被时人尊为“三朝老画师”。(注2)
  李嵩笔下人物,多属钱塘一带的农村风物与牧放题材。其中,尤以“货郎图”声名最着。现存较可靠的画作,计有台北故宫的“市担婴戏”册页(1210)、北京故宫的“货郎图”卷(1211),和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货郎图”册页(1212)其三幅。

  台北故宫的“市担婴戏”,画秋日晴朗,古柳萧疏,坡草初黄。一名满载百货什物的老货郎,手摇着拨浪鼓,引来了成群童婴,也为原本宁静的乡野,营造出极其活泼喧闹的气氛。且看画中妇孺,有拉扯趋前的,也有围绕打量的,更有索性攀爬攫取的,十足披露了宋代货郎走城串乡时的逼真形象。

  “市担婴戏”原为纨扇装,清初改装为册页,幅上加钤安岐(1683-1742)鉴藏印一,文曰:“仪周珍藏”。对幅另有乾隆(1711-1799)御题,曰:“百物担来一担强,群婴争取价无偿,货郎尔亦知之否?原尔自家闲惹忙。”并钤“含味经籍”一玺。

  画幅右方,枝桠间的余白部位,题有“嘉定庚午(1201)李嵩画”一行款识。下方不远处的树干上,复可见“五百件”三字。此数虽未知确实与否?但细审担上所绘,诚可谓满目琳琅,不胜枚举。譬如农具类有斧头、锯子、锄头、木耙之属,日用品类则有扫帚、畚箕、瓦罐、杯盏、木桶、针线包、草帽、扇子、灯笼、号角、药材等,吃食类可见菜蔬、鱼肉、油盐酒醋,和各式果饼,另外更有大量的童玩,像风筝、葫芦、弓箭、小旗、鳄鱼玩偶,甚至连喜鹊、八哥、青蛙等活的动物,也都在贩卖之列。有些货品,还标记了名称,如“仙经、文字、神□、攻医牛马小儿、旦临淄形吼、莫瑶紊前呈、山东黄米酒、酸醋”等,由字迹看来,与名款相符,理应出自同一人之手,亦即为李嵩亲笔。(注3)

  处理如此繁复的内容,李嵩所使用的线条,殆采中锋运腕,但于细劲之余,犹能蕴涵丰富的提顿变化,充分臻于“紊而不乱”的境地。至于人物衣纹,为了表现农村妇孺粗衣葛服的特质,落笔多呈“钉头”状,中间复多见折曲,收笔时尖细如“鼠尾”,自成一派独特的风格。以是,梁章钜(1775-1849)《退庵题跋》曾形容他的人物画“用笔细如毛发,神气奕奕欲动”(注4),良非虚语。

  本幅的构图,若以画幅中央,那支高挂着长串铜钱的竹竿为起点,朝两侧斜倚,做成连线,画上的人物与货郎担,大致可以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注5)而背景部分,由画面右方向左侧出的杨树枝干,则与左下方朝右生长的小草,恰恰取得了平衡效果。作者所选择的视点,也近乎于“平视”角度,致令全画的感觉异常稳定。

  至于其余两幅“货郎图”,尽管构图、形制与“市担婴戏”略有小异,但彼此间,“钉头鼠尾”的线描特质,以及“色不掩墨”的赋彩手法,则并无二致。若详加排比,三幅货郎图中,又以成作时间最早的“市担婴戏”水准较高。推究其原因,李嵩于首度描绘这类题材时,必定曾针对诸多细节,详加观察,因此刻划地格外用心。日后再重复创作,由于已经充分掌握对象的特质,运笔使墨得以从心所欲,线条自然益趋流畅,反倒不如初次创作时,那般精谨和耐人寻味了。(注6)

  李嵩所置身的南宋朝廷,距离靖康之乱(1127)未远,所幸几番宋金议和,业已为当时社会,换得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自高宗以降的百余年间,城乡迅速崛起,各类手工业也竞相开展。上述演变,顺理成章地影响到欣赏者的品味,导致画坛频频出现以平民、儿童为描绘素材的作品,民间甚至还流传“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的谚语。(注7)

  除李嵩之外,南宋知名的“童婴”画家甚多,如苏汉臣(12世纪)、苏焯(12世纪后半)、阎次平(12世纪后半)等人,俱不乏同类型的创作。不过,一旦论及彻底破除贵族阶层的审美藩篱,忠实展现基层老百姓的形貌,个中翘楚,仍推李嵩。而透过系列“货郎图”的描绘,南宋人物画的发展主流,始广披于民俗的、甚或较俚俗的层面。因此,尽管李嵩饶有多方面的绘画才具,但若纯就影响深远论,仍旧要以他的风俗人物画,蔚为代表。

(刘芳如)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