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韵舞春风(一) 序

龙之台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天韵舞春风”系列与您相聚,共同来谈一谈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许在经过了岁月的锤炼、风雨的冲刷之后,再回头看看历史上走过的路,我们都会有一番新的看法和体认吧!

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了。全球各地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牵着一处百处动。人们对未来越来越不确定,也越来越空虚了。根据报导,美国国防部在二OO三年十月委托专家完成的一份机密报告中,指出全球因为温室效应,导致气候急剧的变化,将在二十年内引发一场人类的浩劫。而因此产生的自然灾害与战争、瘟疫、饥荒等,将使大批的民众死亡及流离失所。报告并指出,这一次发生的全球气候的变迁,已经不能再视为科学界的纸上论战,而应提高到美国国家安全层次了。如果人类再不“悬崖勒马”,以前曾发生过的类似浩劫,恐怕很快就会再度重演了。

这个讯息充分地显示出,人类因为自己的短视、自私、贪婪,无限度地开发、破坏、滥用自然界的资源,所导致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变化,将造成无法抗拒的大自然灾难啊!由于整个社会道德的低落,我们所有的各行各业都在改变着环境、破坏着环境。科学带来了工业,而工业又带来了污染。人们只求一时之利,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恶化,甚至造成人类基因突变的威胁。人类真的可能走向变异、畸形。在变成畸形之前,不就是各种奇奇怪怪、闻所未闻的疾病、瘟疫全都一一出现了吗?

其实,宇宙中本来就存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法则。我们的先祖们,当时与自然、与土地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为一切的衣食日用,都是取之于它们的。不论是阳光雨露的滋养,或是土壤资源的化育,这些都是来自于天地造物者的厚赐。人立足于天地间,除了心存感恩,恭谨顺应之外,对天地万象的观察也是深刻细腻的。这不只反映在许多工具、器物的制作上,连生活态度、处世之道,也都深受启发。所以,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谦恭礼让,进退有序的礼仪,很多都有着历史的根源。

从先辈们的造词用字,比如“虚怀若谷”、“稳如泰山”、“鸢飞鱼跃”、“沉鱼落雁”等等,都说明了我们的先人处处观照自然、师法天地的博大智慧。再看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一些成语,像“神工鬼斧”、“神机妙算”、”神出鬼没“、“神秘”、“神奇”、“神妙”、“神圣”、“神来之笔”、“人神共愤”、“惊天地、泣鬼神”等等,无不表现出先人们对造物者的赞叹和崇敬。所以知天命、识天理的人,到哪里都能活得怡然自得,处变不惊啊!

这些历史上的例子,随处可见,信手就可拈来。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北宋程颢的一首诗,“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他讲的是什么呢?“我是一个闲适而无争的人,做起任何事来都是从容不迫的。在一夜的好睡之后,醒过来发现,太阳把东边的窗户都照得红彤彤的了。通过静心的观察,我感悟到:世间万事万物都和人一样,随着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表现出饶有兴味的情趣,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悠然自乐。宇宙的法理是超乎天地间一切有形万物的,它安排和引导着从宏观到微观、有形和无形的一切事物的运行。它是无所不在的,并且是一体贯穿到从上到下的每个层次中的。明白了这一点,我的思想也就能够,透过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不同情状和表象,把握住世态风云的本质和真面目。我虽然身处贫贱,但却能心安理得、乐在其中,不被外界的富贵所迷惑。人生在世,能够修为到这样的境界,又岂只是一个豪雄而已呢?”

想想这样的人,是不是到处都很自在呢?所以我们“天韵舞春风”这个系列,就是希望借着优美古典文学的清泉,洗去我们心中的历史沉淀和眼中的仆仆风尘,再来重新观察和体悟这个世界。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此诗是白居易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反思;那种彻悟后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态。人生的历程,在学习和经历中成长,通过读圣贤书,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处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为题材的诗古来有很多人写,如何切入是关键。杨花为什么能独得东风意呢?因为它身轻啊!它没有那么多执著和负担,没有那么多牵挂;所以春风(东风)就能带着它们飞呀飞,它们如雪花飞舞,向着晴空向着阳光飞行,再也不回来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实,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谓的“不如意”才是关键。杜甫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与春光做了个约定;“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如果到哪里都有美丽的春光陪伴,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