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本家外公(上)

甄士雨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9日讯】历来在共产党的所有宣传上﹐地主资本家永远是“万恶的”。人们一提起地主﹐就是刘文采﹑南霸天﹑黄世仁和周扒皮的形像。实际上﹐这是共产党的邪恶用心﹐是共产党为把自己描绘成老百姓的大救星而肆意歪曲历史。我的外公就是个地主也是个资本家﹐但是他的慈善﹐他高尚的为人在当地有口皆碑。

流浪的少年

我的外公出生在华北的一个农村﹐弟兄三个﹐他是老小﹐出生后10天外公的母亲得了破产风去世了。外公的父亲把他过继到了一个婚后多年没有生育的人家。在他三岁的时候﹐养母生育了孩子﹐所以以后外公由被冷淡到后来的打骂﹐受了不少皮肉之苦﹐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

一个寒冷的冬天﹐水井口处结成了厚厚的冰。外公挑着水桶去打水﹐一不小心滑到了两丈多深的井里。被别的挑水人发现后给救了上来。回到家里﹐没有安慰不说还挨了一顿臭打。从此外公出走了。那年他12岁。

那时外公还是一个孩子﹐从此离开了养父母﹐开始了流浪的生活。身无分文﹐白天要饭﹐夜间就随便找个玉米秸子垛钻进去睡觉﹐就这样漫无目标的游荡。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不知经过了多少时日﹐他流浪到了河北的兴隆地界。兴隆是一个县城﹐兴隆往南去或者从南方来要经过一个山口﹐山口以南叫做口里﹐以北叫做口外。在口外﹐兴隆是一个交通的枢纽﹐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繁华的所在了。

刚到兴隆的时候﹐外公遇到了一个和他同龄的小伙伴﹐家住兴隆城里。他叫张仁﹐因父母无力抚养﹐他就一个人流落街头讨饭为生。在后来几年的日子里他们两个总是在一起﹐从此成了好朋友。

外公自从来到兴隆以后就没有再到别的地方去﹐因为这里人多﹐要饭更容易一些﹐而且又有了一个小伙伴。他俩经常到饭店里吃人家吃剩下的饭。好在老板是个好心人﹐看他俩可怜﹐吩咐伙计不要往外撵他们。一来二去的﹐老板看他俩还都算机灵﹐就收他俩做了伙计﹐干些杂活﹐没有工钱﹐只是白吃饭。这对他俩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这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俩就有了一个吃饭的地方了。再不用到处去流浪乞讨。

青年创业

外公一时不闲的干﹐从不偷懒。他有他的心理打算﹐只要能学到东西再苦再累都值得。不管干什么﹐他都特别留心﹐用他的话说就是手艺都是偷来的。后来老板看他是块料﹐就给开了工钱﹐钱虽然不多但他已经很是知足了。就这样外公他俩在这个饭店里一干就是五年。

老板娘看外公聪明有心计﹐认定将来必定是个有成就的人﹐对外公格外欣赏。

18岁的外公已经成长为一个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英俊的青年了。他不肯总这样为别人干下去﹐一定要为自己干。他辞了工﹐做起了小买卖。推着单轮车口里口外的跑﹐两年下来也赚到了一笔小钱﹐比起做伙计当然要好过多了。

外公20岁那年﹐由原来的老板娘做媒把她的侄女嫁给了外公。成家以后﹐为了生活方便他不再四处奔走做买卖﹐便在城里租了一个小门脸开了一个烧饼铺﹐安顿了下来。夫妻俩人白天做烧饼卖﹐也揽一些能在家里干的活儿﹐晚上两个人一起做手工﹐总是干到过半夜﹐常年如此。

几年下来﹐省吃俭用的外公也有了一些积蓄。他心里盘算着﹐将来一定要有自己规模经营的产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外公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说干就干。他与张仁合伙﹐买了一辆马拉胶皮车搞起了贩运﹐口里口外跑买卖。兴隆盛产煤和木材﹐口里粮食和日常用品比较丰富。外公就做起了这些生意。

后来外公的朋友张仁去参加了八路军。俩人几年患难与共的生活使他们成了知心的朋友﹐分别的时候依依不舍﹐互道珍重。

因为外公穷苦出身﹐有力气又有心计﹐生意做的非常得心应手。为了发展﹐他总是精打细算﹐从不大手大脚的花钱。如果钱攒够了就再置买一辆马车﹐扩大规模。就这样几年后已经发展到16辆马车﹐几年前的烧饼铺也已经变成了一个体面的饭店。后来又开了一家客栈﹐取名得意客栈。置买了100多亩的土地﹐又与人合伙在承德开了一家当铺。

至此﹐外公的产业在整个兴隆县城已经算是不小的规模了﹐雇员也达到了30多人。

1946年初﹐外公的客栈里来了一位客人﹐身着便衣来见外公。外公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老朋友张仁。如今他在部队里混出了一点儿名堂﹐这次是专门为八路军开过来摸底打前站的。老朋友相见自然高兴﹐外公应他的要求对他的身份给与保密。张仁见到外公生意做的这么大﹐而外公还是当年的样子﹐勤劳简朴。张仁对外公由衷的钦佩。

作为产业的主人﹐虽然红红火火﹐财源广进﹐但是外公照样跟伙计们一起出车﹐风餐露宿。在半路上凉饽饽就雪吃﹐这在外公看来都是平平常常。

乐善好施

因为外公出身贫穷﹐发家后也是勤俭持家﹐但是对需要救助的穷人毫不吝啬。因为他深知帮助穷人是积德做好事﹐况且他从前也是得到过很多人的救助。好心人的施舍使他念念不忘﹐他经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回报社会做善事他就特别慷慨。

我没有见过外公﹐但是我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述外公乐善好施的故事。教导我们积德行善会得好报的道理。下面是我记忆最深的几件事。

因为外公是口里出生﹐所以对口里还是怀着很深的感情。在他客栈的大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口里人住宿和吃饭不收钱。只要是口里来的人﹐不管是做生意的还是过路的在他的店里吃住都不用花钱。

那一年的冬天﹐外公去口里贩煤碰到一个要饭的男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两只不配对的棉鞋﹐破破烂烂的扣子都不全的棉衣系条麻绳﹐外公看他实在可怜就接济他几个钱。男孩子感激不尽﹐又问外公有没有活儿让他干。说干什么都行﹐不要工钱只要有一口饭吃行了。外公收留了他。后来家人们叫他陈叔。因为陈叔有力气﹐多年跟随在外公身边搞运输﹐练就了赶车驾驭的好手艺﹐因此外人都叫他陈把式﹐成年后外公给他成了家。陈叔和外公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类似陈叔这样背景的长工有六个人。他们都是在生活上极端困苦的只是为了讨口饭吃的流浪汉﹐外公收留了他们。而且在生活上给与了很好的照顾﹐当然工钱一分不少。他们都成了外公的好帮手。在“解放”以后外公落难的时候﹐他们都保持了他们的良心﹐为外公说了很多公道话。

一次有一个要饭的来到家里﹐正好当时已经没有可吃的东西﹐外公知道后就让外婆专门给做饭﹐吃完后又让把剩下的都带上。

那个时候穷人很多。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人借钱借粮食﹐外公从来都是舍得﹐从不拒绝任何人。大部分人都会还账﹐但也有不还的。对于不还的人﹐外公从不当回事。一般往外借钱借粮的大户﹐到了年终的时候都要登门催还。而外公不论别人欠多欠少﹐从不催帐。而且过了年以后﹐旧账就销掉了。外公总是说﹐还不起账的人都是很穷的人﹐去要账就是要回来也会使他们更穷。外公一贯体恤穷人﹐因为他自己也是穷人出身啊。按照一般人的说法﹐外公这样经营生意肯定做不下去﹐但是外公的生意确是越做越好。

外公一家在整个兴隆县城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在当地有很好的名声。

说到和朋友张仁的关系﹐还有一件事使张仁一家十分感激外公。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兴隆县城。日本军队强抢民女充当慰安妇做日军的性奴隶。张仁的姐姐也被抓了去。是外公上下打点花了很多钱给赎了回来。张仁一家把外公视为恩人。

外公32岁那一年﹐也就是他离家出走二十年后﹐生活稳定了﹐条件也好了起来﹐他回到了老家把养父母接了过来。从此他的养父母在外公的照料下﹐过着舒心的日子。外公是个负责任又极重情义的人。在兴隆境内和周边地区﹐外公有不少的朋友。

外公成家多年﹐但是稍不如意的是清一色生的都是女孩。为了延续香火﹐外公又娶了二房﹐也就是我的二姥姥。结果二姥姥真的就为他生了五个儿子。@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吃了不知多少苦头。但是谁也都不愿意永远让这块大石头总在心口堵着,总想强迫自己忘掉过去,不愿去触动那些看似愈合了的伤疤。然而那些苦难的记忆又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 如果你勤俭持家﹐生活还算过得去的话﹐共产党来了就肯定要倒霉了。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家族过去的历史。
  • 能够听到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