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序

走過悲傷的深淵

文/薇薇夫人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二十一年前,當我掉進那個我以為永遠爬不出來的、傷慟的深淵時,一位信佛的朋友告訴我一個小故事:

有位婦人哀求佛祖救她病危的母親,佛祖說你去找一個從沒死過人的人家,要一根稻草來,我就可以救你的母親。

佛祖讓這位婦人從那真正不可能的任務中,領悟到死亡是所有生命絕對的、一定的最後終點。

但是當時這個小故事並沒有立刻在我麻木的、悽惶的、憤怒的、不安的、不平的心緒中產生撫慰的作用。是的,生命都有死亡,但,為什麼是我的親人?

記不得,也算不清我用了多久多長的時間才爬出那深淵。而直到前幾年我開始能閱讀別人談死亡,談訣別親人的書籍,我才知道自己「走出悲傷」,也「走過悲傷」。

其實,我是這幾天讀了蘇絢慧女士寫的《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這本書以後,才能分辨什麼是「走出悲傷」,什麼是「走過悲傷」。「走出」是「被人鄙棄或拒絕於生命之外,成為一段不堪、脆弱、無助的記憶……」而「走過」是「將悲傷的經歷包含在生命之中,是生命走過的足跡,是一段生命不可被抹滅掉的過程。……這過程有殘酷也有情,我們在當中學會拋掉不適合生命的部分,重新接納生命所需要改變的部分。」

對我來說,這是我從來說不清楚的認知觀點,現在我知道我是「走過了悲傷」,我活得夠豁達、積極。悲傷不會消失,但它不再纏著我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

作者是諮商心理師,接觸很多案例,也失去了相依為命的父親,體驗加專業,因此這本書有情有理。我覺得最有幫助的是每一章後面的「作業」:分析自己的感受,或是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或是在人形圖上用彩色筆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塗上不同的色彩,檢視自己疲累、疼痛或其他感覺,才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處在什麼狀況之下。只有知道自己的狀況,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悲慟需要找出口,壓抑會對身心變成各種形式的傷害,但訴苦只能在事發後的一段時間。曾經見過一位父親因喪子,逢人(起先是身邊的熟人,後來則變成陌生人)就悲慟的訴說,日久以後連親友都疲於面對,因為沒有人能承受。並不是別人失去了同情,而是人都需要正常的生活。這些不同的作業可以幫助需要的人,找到不同的出口,把悲慟釋放出去。

跌落在黑暗深坑,或遺失在幽黯深林中失魂落魄絕望的喪親者,常常也會像落水的人一樣,拚命亂抓可以救生的東西。他們身邊會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提出各種奇奇怪怪的方法。也會有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好心的推介「能解救」的人或物。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理性的求救於專家,有篇作業是「檢視是悲傷或是憂鬱」,因為喪親者很容易走入憂鬱,如果檢視結果是悲傷多,表示需要充分的哀悼歷程。如果憂鬱狀態多,則需要就醫。清楚自己的狀況,就不會驚惶亂了方寸。

親人喪去,自己活著,喪親者最怨恨的是為什麼是我要承受?最無奈的是為什麼我還活著(或不能替換他)?作者在書中分析失落的意義,以及「失落以後,你何以活著?」,其中有好的意義和壞的意義,但必須透過當事人探尋與思索整理,不是別人硬給的。如果是硬給的,就變成了說服與權威式的指教,不容人有任何的疑惑與追尋理解的過程。而經過自己慢慢的探索,就能「與自我對話,與生命對話。……相信自己的智慧,開啟生命要你領會的奧祕」。

這本書正是一位專業諮商心理師,一步一步帶領需要的人去「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對話」。透過非常實際的作業,為身心療傷止痛。因為逝者已逝,你還活著,活著的人有責任讓生命繼續有意義,而不是變成行屍走肉!

怎樣安慰喪親的親友,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難題,因為喪親者處在驚恐的情緒中,有些安慰的話他們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有反感。作者在〈給關懷喪親者的人——與悲傷的人同在〉這一章中,用一個實例寫出關懷者的困惑,再建議怎樣做,並且也有一個作業,讓關懷者試著了解自己的悲傷態度,才能知己知彼,真正幫助喪親者。所以這本書不僅是痛苦的喪親者需要的,也是一般人需要的知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而發的活動,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許多重要的事物。成人們大概都能接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的觀念,但視遊戲為兒童重要的心理溝通媒介,就較易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單純的遊戲中,父母以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發覺恐懼的來源,不僅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支撐,同時,開創了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去表達、理解恐懼,從而走出恐懼。
  • 所以很多年輕學生在學習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數學時,心中都有一堆「為什麼」的問題,這也是激發他們想一窺堂奧的原因之一。
  • 康德有句名言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個人必須要有平等的機會才能去自我實現。基本權利是不能剝奪一絲一毫,否則就無法實現自我。
  • 周勍曾憂心指出: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問題,未來導致中國大陸國力崩潰的原因,非常可能是因為食品污染問題而引起的社會動亂。針對這個一髮千鈞的問題,他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了大量、翔實具體的研究調查工作,部分成果就是現在這一本書《中國大陸食品污染》。
  • 如果說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裡兒童們的不少疾病是由於吃和補的因素所導致的話,那麼在廣大而貧瘠的鄉村裡的兒童的遭遇就更足堪憂。如蔬果農藥殘留、有機磷。會引起神經功能紊亂,重者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屬、亞硝酸鹽污染屬於慢性積累中毒,是導致兒童癌症、軟骨病等多種疑難怪病的因素之一。在阜陽這個城市裡,因其經年製售劣質嬰兒奶粉,導致多名大頭嬰兒事件而臭名遠播海內外,引起了全球對中國食品品質的關注和警覺。
  • 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這個想法其實在20年前就已經萌芽。1987年底,台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1988年開放。當時我剛回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余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 每一段時期,國際上都會出現一些大家所關心的議題,而且直接對國際政治(包括國與國的互動,以及各國權力的消長)造成影響。所以我們除了觀察體系結構之外,還得看這段時期國際上的中心議題有哪些,然後從這個議題或這幾個議題出發,輻射出去,看它所引起的漣漪效應。
  • 今天,如果我問一個剛認識的人是否喜歡古典音樂,非常有可能被人認為我心裡所想的無非是器樂演奏,亦即每天晚上在音樂廳裡演出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奏鳴曲等等。至於伴隨著言詞的音樂,譬如歌劇、神劇、連篇歌曲或某些教會音樂,通常都不會是最先被想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