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配掛茱萸等習俗,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
東漢年間,費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中秋節的月亮圓滿,象徵著人團圓,因此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節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十五才叫「正節」,就是俗稱的「賞月」。
孔子學生分散各國遊說諸候,宣揚孔子學說,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更發揚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佩香囊...
「春分」,代表著春天已經過了一半,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春分」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一樣長,晝夜平分,太陽位於黃經0°。從春分起,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了。而「春分」和「秋分」節氣有著類似的晝夜平分狀況。
中國古老的曆法─天干地支蘊涵的奧秘讓現代的科學家稱奇與不解。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前十個字天干與後十二個字地支,按奇對奇偶對偶的規律一一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共60個組合,以60為週期循環往復,又稱「60花甲子」。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均可反映氣候的變化差異,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曆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所謂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曆中,斗指丁時,太陽黃經為345度。
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們相信那是因為神靈賜福給好人或祖上行善積德,而不是「戰天鬥地」的結果,所以要更加謙恭對待神靈,多行善事。
古代的冬天相比現在應更為嚴寒和漫長。「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些地方八月就開始了飛雪,冬天開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白《北風行》)暴風雪的猛烈,估計比今年這場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皚皚白雪,萬里無人,天地同色;「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天氣嚴寒,衾枕冷了,窗戶都被雪給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壓斷了。在冬季,古代人怎麼御寒,拿什麼來取暖過冬?
黃曆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敬老節。「重陽」也叫「重九」,在《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重疊,謂之重陽,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長壽之說。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曹丕曾書與鍾繇曰:「九九乃長壽日,可聚會也。」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重陽節」在中國黃曆的九月九日。古人將數字分為陰陽,九為「陽數」,因二陽數重疊,故叫「重陽」節。因二九也重疊,故又叫「重九」節。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長壽之意,故在台灣又叫「敬老節」。該日有登高的習俗,故又叫「登高節」。還有插茱萸的習俗,故又叫「茱萸節」。尚有喝菊花酒的習俗,故又叫「菊花節」。重陽節也是華人團聚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慶之一。
《夢粱錄》一書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時序風俗、坊宇遊戲之事。共二十卷。 南宋吳自牧撰。吳自牧,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蹟不詳。這本書是研究古代民俗的重要資料,成書年代,據自序有「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後。所署「甲戌歲中秋日」,甲戌即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故有人懷疑是傳抄有誤。
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乞求一個,不能三者兼得。
掃墓祭祖 感恩萬物
每年清明節,北京的南伯都會千里迢迢乘火車回家鄉,為安葬在湖南老家的父母掃墓。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十多歲的南伯心情特別複雜,想起自己過去給父母惹的禍,每年都會在墳前和父母說一些懺悔的話,心裏感到特別安寧。
黃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有人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會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誤認有理就下令點火燒山,不料三天晝夜的大火雖已熄滅也未見介子推出來。
黃曆的「九月九」是傳統的重陽節。「重陽」也叫「重九」,是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重疊,謂之重陽,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長壽之說。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曹丕曾書與鍾繇曰:「九九乃長壽日,可聚會也。」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黃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闔家團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張羽良:夏之盛典——端午節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早自周代的時候,五月五日就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掛在身上,或者以香蒲葉燒熱水洗澡,來達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纏身的作用。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上巳節」的主要內容原為祓禊,在暮春三月舉行,所以也稱之為「春禊」。晉以後,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動逐漸有了變化,人們除了祓禊袪邪,傳達對天地的虔誠敬仰外,文人雅士還開始飲宴賦詩。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相傳漢文帝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時的夜稱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稱「元夜」或「元夕」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台灣民間習俗中,吃完尾牙,就開始籌備過年,而過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二十四送神」,將眾神送回天庭後,才開始大掃除;不過,中國北方習俗則有吃臘八粥的習慣,吃完臘八粥準備過年,中國的「二十四送神」,送的則是廚房裡的灶神,不像台灣民間習俗「送眾神」。
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新年是我們華人一年之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傳統上,如果從臘八開始的製備年貨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時有一個多月。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反映了古人過重陽宴飲友人,賞菊的風俗。
登高賞菊話重陽
秋意深深,楓葉紅,又到了黃曆九月。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古人認為數字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日月皆為九就稱為「重九」、或「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