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按兵不动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68
【字号】    
   标签: tags: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也表示接受任务后无所行动。

春秋末,晋国东部弱小的诸侯国卫国,被迫与晋国结盟,而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过了一个月,史默却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拿住杀掉,又建议说: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我们晋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我们不能草率出兵,所以,他坚持等史默回来,弄清情况后,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何在卫国待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一致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了若干方法。

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的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这个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

他们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提供了一个动向:孔子已来到了卫国,他的弟子子贡,正在给灵公出谋划策。

最后史默说道:“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民气旺盛。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并能采纳他们的计谋。所以,我国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后,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按兵而不动。”暂且等待时机,以后再说。这就是成语“按兵不动”的来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