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教育(12):给父母的秘笈

婆婆与妈妈
font print 人气: 96
【字号】    
   标签: tags:

女儿是父母的宝贝。看着女儿从小娃娃长大成人,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在女儿出嫁的那一天流下不舍的泪水,甚至失眠。如果女儿的婚姻幸福,那么父母便是在梦中也会笑出声来,但如果女儿的婚姻不幸福,将来可有无数的失眠夜等在后面。

假设自己站在二十年后

回到过去或者前进到未来,目前都只是科幻电影的剧情。但人的想像力无穷,眨眼就可以神游太虚。想像自己回到过去或者前进到未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古人喜得娇娇女,在女儿出生时会埋几坛子酒在地窖里,等将来女儿出嫁时再挖出来与亲朋好友一醉。因为酿了十几二十年的米酒会呈现漂亮的红色,因此这种酒又叫作“女儿红”。

酿女儿红站在二十年后来思考,期待的是嫁女儿那天的喜庆。或许正因为在女儿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到十几二十年后,所以古人对于女儿应有的闺阁教育一点都不马虎,为的就是不要丢自家的脸面,更是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着想。

现代人大多晚婚,不像古代的时候女儿年满十五,及笄就议亲,到了十七、八岁时早就是几个娃娃的娘了。但因为现代社会的形态改变,女儿们虽然在娘家养到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好几才出嫁,但实际上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未必有古代女儿们在家中十五年的期间长,必要的闺阁教育往往也是付之阙如。

想把教养女儿的工作做好,父母就应该在心态上先做调整。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跑到二十年后去看一看、想一想,可使女儿一生幸福的要素有哪些?然后在这二十年间好好地按表操课。只有那些可以终身受用的德行,才是女儿们取之不尽的财富,比给她什么嫁妆都珍贵。

拥有信仰

父母是上帝给孩子的天使,却不能陪着孩子一生。给予女儿们一生最好的礼物不是财富,而是信仰。

最近席卷全球的“林来疯”,主角林书豪的父亲曾经这样对媒体说:“我们从小教导三个孩子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是神所造的人,而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特别的计划,我们注意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比较不会迷失,像球场上碰到的压力这么大,球迷疯狂的叫嚷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处理的场面,跟神有关系后,可以帮助他冷静下来。”

不只是球场上的狂热可以让人迷失,人生道路上的诱惑与挫折无数,没有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予女儿们答案与解药。唯一一种可以终生信靠的力量就是信仰。

信仰不是固定上教堂或者上寺院祈福,信仰更不是带着女儿们到处求神拜佛。信仰不是一种企图与神佛交易,用自己的“信”来交换保护,又或者是用自己的捐献或三牲礼拜来换取财富、名声、婚姻幸福、儿女双全……

真正的信仰不是老太太念经,口里念经心里想着儿媳不孝;真正的信仰不是走进了教堂与寺庙时才是信徒,出了那个门就在街上和人冲突或者继续把工厂的污水排放到水沟里。

真正的信仰是一种宁静的智慧,是心里绽放的光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扑灭。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检讨,光是嘴上要求孩子虔诚信仰,或者要孩子比父母幸福比父母强,那只不过是缘木求鱼。

想要女儿们将来婚姻幸福吗?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从今天起就要展现出对配偶的互相尊重。母亲尊重父亲,父亲尊重母亲。这样子女们才会尊重父母,在人生道路出现颠簸时,才会听从父母的意见。

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总是讥笑父亲不中用、赚钱少、没责任感,子女们会尊重这个父亲,听从这个父亲的话吗?转过来说,如果父亲总是贬低母亲的存在,不尊重母亲对家庭的付出,甚至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或者在外面包养小三,那么子女们或许会同情这个弱势的母亲,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会去求助这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弱者吗?

从事过教育的人都知道,看一个孩子的表现就可以看见这个孩子父母的缩影。道理就在于“身教”。

尊师重道 不是过时调

现代社会因为子女数变少,出现许多溺爱家长的孩子。媒体经常报导家长冲到学校与老师或校长起冲突的新闻。这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事。也因为现在的家长“很难缠”,所以让老师们普遍有种消极的态度,不想“多管闲事”,就怕惹上麻烦。

其实“尊师重道”不是为了给老师荣耀,而是要给孩子们一个永远的财富。每个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随着年龄越来越长,会骂你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要如何不犯错?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那些社会成功人士、公司总裁甚至总统之流的人物,已经如此成功了,已经站在世界的顶峰了,都还想着要找老师的原因。

有老师的人是幸福的。但想要拥有这样的幸福,得先愿意蹲低自己。一个谁都不服气,谁说的话都听不进去的人,哪里会需要老师?只有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的人,懂得谦卑的人,才会知道老师的可贵。

现代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来教育,一定要记住一个无上原则: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责怪老师。如果孩子养成什么都怪老师的习惯,很快的这个孩子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一个连学校都不相信的学生,恐怕就没有什么人可以教得动。

当然,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偶尔会出现那种人神共愤的老师,对学生伸出狼手或者在孩子们还不成熟的阶段大搞师生恋。但这毕竟是例外。永远要给予女儿们自我保护的警觉心并且训练她们的应变力,但这和尊师重道是不相违背的。

古代帝王将相如何教育子女,也值得现代父母参考。其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主要还是言传身教。但父母不可能给予孩子们全人教育,因此挑选老师便成了达成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

以曹操为例,他为子女选择老师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那样的人;又或者是德行纯净、行为举止忠正有方的邴原或张范。延请这些老师时曹操还会诚敬地对老师们说自己的儿子不成材,怕他们不走正路,想请老师们去匡正劝勉他。

又比如康熙皇帝,不仅言传身教,还为皇子们聘请各种名师,严格地教诲督促。所以康熙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创下了康雍乾盛世。后世都说康熙会教子,其实那精选出来的天下名师,才是协助康熙帝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执行者。

就爱耍心机

心机深沉这四个字似乎是骂人的成语,可是教育女儿还真的得多耍点心机。比如在女儿还小时,就该把她当成一个朋友一样,多和她讨论社会版的新闻。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给她一条鱼还不如教会她钓鱼。总是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如让她自己学会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从而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不要以为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什么都不懂。随便拿一则社会案件说给她听,然后请教她有什么意见,答案会让父母大吃一惊。

像这样的机会教育要从小开始做起,否则等到女儿大了再来进行这样的对话,不但釜凿的痕迹太明显,恐怕也找不到时间与机会和女儿们谈话。

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和女儿们谈谈,未来的理想对象是什么样的。不用强加灌输,只要“诱导式讯问”:是不是正直的男生才好啊?要会替别人着想的才对吧?自私自利的人好吗?会打人的对不对啊?不念书只想谈恋爱行不行呢?未婚就怀孕了之后该怎么办啊?

一百个一千个问号之后,女儿们自然会被导向一个理想的典型。当然,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也只有她自己的选择,她才会乐意奉行。

这就像公司每年要员工写年度计划一样,从上往下压的目标,容易变成敷衍塞责;只有员工自发做出的目标,才有贯彻到底的力量。

能舍才有得

本系列文的最后要送给父母们的建议,就是要能舍。女儿结婚之后是“归家”,那才是她今生的家。虽然女儿永远是一辈子的女儿,但父母如果总是和女儿难分难舍的话,有时会造成女儿无法融入夫家生活,甚至和夫家的人长期隔阂的原因。

婆婆与妈妈认识一位知名上市公司富二代的男生,和另一家一样是富二代的女生已经论及婚嫁,但最后却告吹。原因就是那位准丈母娘对准亲家母说:“我们可不是嫁女儿啊!将来女儿还是要每天回家吃晚饭的。”就这么着,婚事告吹了。

还有那种在女儿结婚之后事事都要插手,连外孙、外孙女的名字都要抢着命名的。就算让女婿可以减少奋斗三十年,给房、给车、给工作,但不小心伤到了女婿的自尊心时,保不定再好的女婿都会变成现代陈世美。

所以说能舍才能有得。祝天下间拥有女儿的幸福父母,也能给予女儿们幸福一生的智慧!(全文完)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儿们的幸福秘诀,如果出嫁时的锦囊里只能放进去一个字的妙计,婆婆与妈妈一定建议“忍”这个字...
  • 有句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非常正确,没养过小孩的人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另一句老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就值得商榷,因为有很多父母对子女抱着或多或少的愧疚感,总想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却不知道该怎么教养孩子才最恰当;还有很多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却把亲子关系越搞越糟...
  • 古时候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虽不是这么回事,但是饮食男女离不开经济问题,这是古今一致的,也是得第一个拿出来谈的。
  • 有了正确的金钱与理财观念,又具备了锦囊秘笈──忍耐的工夫之后,首先应该谈一谈“食”这件事...
  • 古代的闺阁女子从皇宫到百姓之家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学裁缝绣花。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亲自缝制送给他的荷包,在孝贤皇后死后乾隆特别让人里外三层做了一个精致的木匣收藏着...
  • 如果让幼儿们画画,题目是“家”,我们经常会发现图面出现一个红瓦白墙,篱笆花园的家。但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住得起这样一个梦幻理想的家?
  • 书中草莽英雄仗义除害,使读者得到满足,是《水浒传》深受喜爱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面貌,与宣扬忠义的小说宗旨,得以让此书辗转流传至今。
  • 为什么要给女儿们的“行”诸多规范?其实这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累积,摘选出对女儿们普遍合适的言行准则,希望女儿们能平顺一生。
  • 祭祀,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左传.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国之大事也。”也就是说,国家所征的税赋,就是用于祭祀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