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磨难多

远迈汉唐抚万国——郑和生平札记(上)

作者 : 刘翰青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郑和本姓马,回族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另外还有四个姐妹,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这个三宝(后世称郑和为“三保”,是因为与“三宝”同音,演变而来的。)是小名。大概姐妹中有一个比他大,所以他是第三个“宝”,然而,这个三“宝”异日竟成为明帝国的国“宝”,恐怕是其父母始料未及的。

良材美质都需一番雕琢方能成器,所以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那番至理名言,古今有成就者概莫能外,郑和自然也在其中。

说起来,老马家祖上其实是政府高官,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马和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索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侯。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曾祖伯颜做过中书平章,马和的父亲马哈只是元帝国的滇阳侯。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干部家庭”,应该过着小少爷的安逸生活,然而,马和出生时,偏偏是元灭明兴的更替时代,蒙元的势力已经被驱出中原,元宗室梁王据守的云南,成了明帝国势力包围中的孤岛。1381年,明军远征云南,半年内平定了云南全境,马和成了小战俘,被带回应天府(南京),作了小太监。

由这次命运转折起,马和被渐渐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良驹虽骏需伯乐

据《古今识鉴》卷八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若以相术论,这是典型的贵人之相,不过,良驹需要有伯乐赏识,马三宝这匹良驹遇到的伯乐便是光耀后世的永乐大帝——当时的燕王朱棣。

朱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宝随侍燕王左右,北塞巡边,远征蒙古。后来的历史证明,朱棣确有识人之能。

洪武卅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建文帝刚坐上皇位,就着手削藩,其手段极其狠毒,周、湘、代、齐、岷五位藩王,或流放,或囚禁,湘王甚至被逼阖宫自焚而死。燕王朱棣为避难只好装疯,可朱允炆依然不依不饶,燕王被迫起兵,是为“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燕王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北京城外的郑村坝。燕王还师时虽然得到了宁王劲旅朵颜三卫,可是,和李景隆的50万大军相比,军力相差还是太悬殊了,两军在郑村坝陷入僵持状态,局势对燕王极为不利,此时此势,燕王打不起消耗战。

朱棣向身边的人征求意见,马三宝的军事才能崭露出来了。他向燕王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举获降兵数万、战马两万匹,扭转了整个战局。燕王对此念念不忘。

朱棣登基后,马三宝被封为内宫监太监,因为他在郑村坝立下大功,永乐大帝为他赐姓“郑”,从此,郑和之名永留青史。(待续)

本文转自第343期【新纪元周刊】“历史新观”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诸葛亮二十七岁初出茅庐做为刘备的军师,现代人总是钦佩他的善于计谋,而对刘备临终托孤,有许多人解读是因为孔明的才能和声望过高,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孔明可能篡位自立为王,不得已以退为进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这是因为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过分高涨、太过强调自身利益的思想结果。
  •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富贵不忘结发妻,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 陆绩(187年~219年),三国时代吴国的学者,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父亲陆康在担任庐江太守时,与诸侯袁术有来往。陆绩6岁时,在九江面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陆绩却暗中收起3颗。当要离去时,陆绩拜辞袁术,但3颗橘子却从怀里跌在地上,袁术对他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郎(陆绩)你作为宾客,但却私下收起橘子?)”陆绩跪下回答:“欲归遗母。(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袁术对此赞赏不已。
  • 孟子曾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意思是说禹、稷见人有溺水或饥饿,如同身受,这是“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仁者之心。
  • 明代马伶名锦,字云将。其祖先是西域人,当时人们还叫他马回回。
  • 天之为天者远矣,地之为地者久矣。及万物初生,日月吐丽天之曜,山川铺地理之形,动植有章,云霞焕彩,天下有文彰而光明,此文明之始,而造化之功,尤以人类之文明,衍生众部,分布九宇,腾珠焰以五色,历千载而蔚然。然至近世,时运迁革,三百年间世风陡变,一朝法末文明陵替,有巨孽炼形邪党,逞十逆荼毒天下,阳九之厄而三光既隐,百六之亏而山川脉断,万姓嗷嗷,天运剥极。然天道有常,势极必返,数九九将归一,运无穷以循环。于是地裂天崩九见苍穹尽空,法轮常转乃有大圣之出,履诸天之至尊,握乾坤之机枢,拯群生于坏灭,启文明之新运。是宇宙未有之鸿烈,洪微无上之功业,故非以区区万言妄述一二,仅以九章之书,仰赞文明之真统,顶礼道德之皇极。
  • 唐文宗(即李昂,纪元809-840年)经常视为珍宝的白玉枕,是德宗时于阗国贡献的。它雕琢得特别精巧,是稀世珍宝,被放置在皇帝寝宫的帷帐之中。有一天,却不翼而飞了。
  • 自古以来,社会道德普遍低下时,往往出现瘟疫流行。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免瘟疫降临在自己身上;一个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对于家人也有帮助。以下是2则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