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女子有智慧 神机妙算救孔子

作者:萧新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86
【字号】    
   标签: tags: , ,

春秋时期,孔子50多岁时,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子路、子贡离开卫国,在去陈国的道路上,遇见一个采桑妇女。孔子见这女子体态很美站在桑树旁,便触景生情顺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女子听了淡淡一笑,随后接了一句也吟道︰“夫子行陈必绝粮。”

孔子没有理会她向前慢慢走去,采桑女子见他们不在意,就又对着他们的背影大声喊︰“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孔子师徒也没在意,继续向陈国走去。

孔子一行到了陈国,遭人围困,把带来的粮食吃尽了,果然好几天没有饭吃。这时孔子想起了采桑女的预言,不禁暗暗吃惊起来。偏偏陈国的国君也想难为一下这位夫子,他拿出一个大宝珠说:“这叫九曲明珠是传国之物,它上面穿的线脱了,你是个有学问的人,请你重新把线穿上,要不就休想从我们陈国路过。”

孔子怎么穿也穿不透,那线一插进珠孔中就再也穿不进去了。这时,孔子才意识到路上的采桑女是个有先见之明的奇女人,就立即派子贡前去向采桑女询问穿九曲明珠的办法。

子贡回到遇到采桑女的地方,但却找不到她,只见桑树间有一堆一尺高左右的泥堆,另外又有三堆泥。聪明的子贡想了想,便自言自语地说︰“桑是树木,泥是土;土在木旁,大概这位采桑女子姓杜吧?旁边又有三堆泥,难道这女子名叫三娘?”

子贡正在自言自语,恰好有个打柴的人经过,子贡便拱一拱手向打柴的人问说︰“前面村子可有位名叫杜三娘的大姐吗?”打柴的人说︰“在小桥北面,有一处绿树环绕、芳草依墙的院落,那就是杜三娘的家。”

子贡谢过打柴人,便按照他所说的地方寻找,果然在杜家庄见到了杜三娘。子贡向杜三娘拱拱手,称赞她有先见之明,接着便把孔子在陈国遇到的事情向杜三娘说了一遍,并声称孔子特地派他回来向三娘请教。

杜三娘微笑着说︰“这不难,请老师把丝线涂上油,再把丝线系在蚂蚁腰上,让蚂蚁拖着丝线慢慢往珠孔里钻,如果蚂蚁不钻,便用烟熏。”子贡听了,便急忙赶回陈国见孔子,把杜三娘教的方法告诉孔子。孔子按照杜三娘的办法做,果然用丝线穿透了九曲之珠。

这位聪明且有预见之明的的采桑娘帮孔子解除困境,陈国国君无奈,只好放孔子一行继续前行。@*

资料来源:(宋)彭乘《墨客挥犀》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童谣、谶语中看到什么历史?看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底蕴深厚,许多的预言名作,甚至是历代“童谣”中充满了神秘智慧,预警未来,关怀生众,千百年后的人还是觉得莫测高深。
  • 曹绍夔擅长音乐,任职太乐(国家祭祀时,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有一年冬祭,曹绍夔不知什么事由得罪了御史大人。这位御史大人以乐律不和为由想治曹绍夔的罪。于是他乱敲钟、磬,召曹绍夔来辨识音律,曹绍夔没有一个音听错,反令御史大人为赞赏佩服。
  • 他人必需的东西暗地给损坏了,等到用时手足无措,更有使人因此而饥寒交迫,贫病交加,钱财丧失,这是坏了心术造孽罪可是不轻!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