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

笙 象征凤凰美丽形象与音响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1530
【字号】    
   标签: tags: ,

笙的音色高贵、华美且丰满,但是现代人对这个古老的乐器似乎有些遗忘了。相传“笙”是女娲依照凤的形象所设计发明,正因为它的音色有如凤鸟一般,所以笙的声音常被称做“凤鸣”。

《释名》中记载:“笙,生也。像物管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因此,“笙”被认为象征万物贯地而生。在一些文献资料上也提到笙苗的长短不一,其实是象征阴阳之气,所以,笙的形制构造对应着天地之气与阴阳五行。据说古人用钟、磬、鼓及笙等乐器演奏时,会有凤凰随之起舞。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公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和”的记载,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可见笙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竽”有这么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齐宣王是一位喜爱音乐的君王,他非常喜欢听大规模“竽”的合奏,当时有一位叫南郭处士的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生,于是混在乐队中凑人数。

然而好景不常,宣王死后泯王继位,却喜欢听竽的独奏,要求个别吹奏,本来就不擅长吹竽的南郭处士,无计可施,只好落荒而逃,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引为笑柄,“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典故,也就是源自于此。

笙的构造可分为笙斗、持笙、笙管等。笙斗又叫笙座,古代是以葫芦做成,唐代以后改用木头,现在则是用铜合金做成,它的作用是稳固和连结笙苗。

持笙又名捧笙,“笙”由于外观很像凤翼,所以也称为“凤笙”,传说它的声响与凤凰相似,所以也叫做“凤鸣”。笙管或称笙苗,是长短不一的竹管。笙苗上开有按指孔,还有出音孔。笙苗的长短依发音的高低而有不同。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笙”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还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有方斗、圆斗、大、小等各种形制,音位排列也不尽相同。

笙在古代称做“和”,其实“和”这个字不仅是一个别名,也代表着一种和谐、平合与包容的精神,在现代的民族乐团当中,“笙”也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能协调各个乐器,将各种不同音色、不同个性的乐器,美妙的调和在一起。

我们在待人处世上如果也能像“笙”这个乐器一样,处处先想到别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错误,圆融别人,我想这个社会也将会到处充满祥和,您说是吗?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批把条》中提到:“琵琶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说明了琵琶的形制与天地人、阴阳五行以及季节是相对应的。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