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麻雀宴客敬衣不敬人

作者:允嘉徽

山麻雀(西拉雅国家风景区管理处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36
【字号】    
   标签: tags:

贪嗔痴:麻雀请宴

有一天,麻雀宴请了翠鸟和老鹰。

入席时,麻雀对翠鸟说:“你穿这身鲜明的好衣服,自然应当坐在上席。”

转头对老鹰说:“你虽然大些,却穿这样的坏衣服,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

老鹰发怒道:“你这小人奴才,怎么这样势利眼!”

麻雀回答说:“世上那一个不知道我是心肠小、眼眶浅的么?”

石老笑评:敬衣不敬人,遍地皆是,可见都是麻雀变来的。

另一章  狗咬乞丐

科学家研究证明,看似温驯善良又可爱的腊肠犬,才是“天下第一恶犬”。(Getty Images)

有人问一群乞丐说:“狗子为何看见你们就要咬呢?”

乞丐说:“我若有了好衣帽穿戴,这业障也敬重我了。”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知音在何方?人生知音难觅。《笑得好》有个市集中琴师遇知音的“毒笑话”,冷清清、空荡荡、硬梆梆,回荡弦外之音。《笑得好》笑点:喜得知音
  • 祝寿话儿,福寿吉利长命百岁不嫌多,反之,不吉不利人人见忌。一个祝寿宴席的祝寿辞令,从“寿高彭祖”开门迎喜,怎么会闹出“该死了”的歪语收场呢?《笑得好》笑点:祝寿歪语。
  • 僧人发奇言,“吃过又吃”,到底是让谁“引以为戒”?《笑得好》笑点:斋蚊虫 笑吃过又吃的。
  • 酒醉的人,少有落水或是吃大便的。那么撒酒疯的人,是真是假?或指是借机发颠作怪呢?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