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杂谈:生命的困惑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30日讯】

生死一瞬间。

天色阴沉,东北风呼呼地吹着,时而下着雨。就在这一天,村里演绎了一出生命之戏。一池之隔,相距不过百米,东边嫁女,西边失娘;东边鼓乐震天,西边悲戚动地;东边热热闹闹,西边戚凄惨惨;东边是嫁出去的女,“泼出的水”;西边是失去的娘,断线的烛。

命运何其残酷,竟在同一天同一村演出了一幕生与死的戏;生命又是何其惨烈,一日之中就让人领略了大悲大喜;百年人生,千万的悲欢离合全部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天中。

生与死,何等的短暂,短的只有一瞬间;生与死,又是何等的切近,近得只有一步,跨出了,就到了生命的尽头。

人生忽如寄,飘萍天地间。生命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如许的艰难曲折,十月怀胎,历尽艰苦。短短数十春秋,大部分又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劳累。然而,死却在那一刹那就来临了,快得让人无法接受。虽说生死轮回,无人能不死,可是当他突然到来是还是难以接受。

所有的往事都成过去,音容笑貌,只能在记忆中追寻。昨天的她,已静静躺在那儿,安静和祥,再也不担心被人吵醒,再也不必为生活琐事而烦恼。纵有再多放不下的心事,都已随尘土而去。

试想出生时“呱呱”哭叫。仿佛在像天地昭示又有一个生命降临了,而此时确实默默无声,轻轻悄悄的离去,仿佛是不愿惊动别人。难道对这个世界就真的没有一丝留恋的吗?也许还有太多的言语想说可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有选择沉默。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而此时,永夜长眠,昼已不再。

一个人若是病死,因能日见其生命的消逝,不会觉得特别突然,因为那已是一个过程。而惟有这种飞来横祸,最让人受不了。试想,不久前还有说有笑的鲜活,转眼间就要归与尘土,死就是这样无情吗?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曾经苦苦思索,苦苦追寻。像这样瞬间的生死,不能不让人困惑,让人惶惑。想一想,人生的每时每刻似乎都受着死亡的威胁,也许今天,也许明天,也许就在下一个分钟……

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为衣食住行?为名利为金钱?张翰曾说,死后的浮名虚利又何如眼前的一杯酒呢?难道人的一生只是为了承受这几十年的磨难的吗?或者只是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就是目的,然而我怀疑这。孔子曾说过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我怀疑这只是一个哄人的骗局。我很迷惘,难道说生命不是为自己就是为社会,初此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吗?

有时感叹人活着真累。也许生活在秦朝时的那些“愚民”最为幸福,至少不用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清醒后的沉痛远远要比没有清醒时的沉痛更为深沉,更为痛楚。

生命之无奈!

转自精品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做了一个情节曲折的梦,在梦中大脑清醒,逻辑清晰,可是第二天醒来后就很困惑,“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呢?”最近《科学》杂志上的几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梦的最新研究成果。
  • 1996年中国围棋进入马常时代。马常双龙5年来基本上在国内头衔战中居统治地位。
  • 英国大伦敦议会布莱恩-克尔曼议员在中共驻英使馆前为法轮功仗义执言并对中共官员的行为感到困惑。
  • 当留学生只身踏上异国他乡,开始艰辛的求学旅途时,他首先面对的不是书本,而是生活。从浩瀚的知识海洋到简单的洗衣做饭,从美妙的异国情调到挥之不去的乡愁,从白天短暂的欢声笑语到夜间漫长的孤枕难眠,精彩的国外生活无法掩饰现实中的无奈,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迷茫困惑中走进了“同居时代”。调查结果,发人深思。
  • 我见得太多了,有必要告诉你们一些人生的经验。中国有句话叫,"闷声发大财",这句话是最好的。——江泽民对香港记者的谈话既想"发大财",又不肯闷声的人,江泽民显然是不喜欢的。不闷声,就别想发大财。到目前为之,胡锦涛都是江泽民所推崇的"闷声发大财"的处世哲学的典范,这也是十多年以来能够稳坐接班人宝座的一个重要原因。江泽民拿这句话来要求香港的记者,又何尝不拿这个法则来要求胡锦涛呢?但是,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即将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若始终发不出声音来,难免会被人看作没有主见,被当作一个被牵线的木偶。或许是出自这样的一些顾虑,最近有一些迹象表明,胡锦涛越来越憋不住,时常忍不住地要发出一些声音来。也许,胡锦涛已经断定,再继续"闷声"下去就发不了"大财"了。
  • 近些年来,最令考古学家们既感兴趣又困惑的神秘事物之一,就是在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及邻近的湃恩小岛发现的石灰水泥柱子, 这些柱子并非天然形成,它们的制造年代要比现已知的任何人造水泥的年代都要早得多。
  • “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主要是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震撼”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囗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经验过文化震撼,只是有时当事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其实文化震撼并不是指突发一次即结束的 "shock" 的感觉,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式的有强有弱的震惊,仓惶和被冲击到的感觉。过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异愈大时,震撼的感觉会愈强且愈密集。文化震撼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留学生来说,它通常有四个阶段:
  • 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他们非常渴望独立,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不过,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内心矛盾的交织,常使得孩子在青春期陷入各种困惑并产生各种内心冲突,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附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