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没齿难忘”的滋味

作者:曲艺
在中国新年吃饺子,有为来年招财进宝之意。(摄影: 杨美琴 / 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9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父母非常喜欢吃饺子,不仅过年时吃,平时有什么开心或伤心事,同样以大盘的饺子来迎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包过一次饺子以后,我们至少要再吃一星期的饺子。母亲总说:好吃不过饺子。

但我对饺子并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吃饺子。我具有十分灵敏的味觉和嗅觉,于是宁愿吃些清水煮的面皮,也不愿吃到口味太重的饺子馅,不仅调料味重,还会有明显的动物体味。他们的素馅饺子里常放虾皮,又腥又咸;做羊肉馅饺子时,他们会骗我说是猪肉的,我不知这什么意图便只好低头吃下去。人们所推崇的“皮薄大馅”的确能够使人感到经济实惠,但其实不然,更毁了宜人的口感。

我父母吃饭的仪式感很强,我便也不好说自己不喜欢,只得按照他们的规矩来做,营造一个好一点的氛围。十几年以来,他们吃饺子都要求全家一起包,且不吃外面卖的速冻饺子,而是把我们自己包好的饺子冷冻起来,看样子是极为重视包饺子这项活动。我不爱动手,他们就夸我包的圆形饺子好看,我便不好意思停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饺子与他们的放在一起,免得破坏了整体。

有次母亲称赞说:“饺子做起来是极为方便的。”我不解:“要一家人都上阵,怎么叫方便?”母亲说正因此才方便——如此好吃的东西,无须某个人一手包揽,而是全家都分担了它的工作,怎不能叫方便。我调侃道:“你吃的不是方便,而是便宜。请我们做饭都不用花钱。”母亲挑着眉调侃我吃饭没品味,说我不懂什么好吃,偏偏吃那些没有味道的东西。

对我个人来说,饺子不仅不方便,做起来吃起来都麻烦极了。不小心煮破一个便坏了一锅汤,还要将其反复摇匀和加热。若是吃白米饭,生豆腐和清水煮菜的味道才是人间美味,关键是它们吃起来比较节省时间——方便做,方便消化,也无须花时间留恋那些带刺激性的调料的味道。更无须花这么大精力表现得像法式餐厅里那些领小费的服务生,多好啊。我父母讲求礼节,偶尔允许我这么吃一次,他们会硬着头皮陪我一起吃上几口。每当母亲惊叹于我居然和她和父亲的口味相差如此之大时,我总会回上一句:“无关乎味道如何,这叫方便。”这时母亲也总会说:“这么好的水,要是煮点饺子就完美了。”

或许我煮菜的做法对母亲来说是自私的——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第二个人和我一样爱吃没滋味的东西了。父亲亦是如此认为,这些年常提起我儿时吃东西很香的场景而试图增强我的食欲,更常在我生病的时候给我炸鸡薯条和可乐,只因我童年时第一次去吃快餐时笑得开怀——据说他儿时生病的时候才可以吃到快餐。我父母强烈地盼望一家人可以拥有相同的味觉,这样就不必看到我“吃猫食”或拖延很久才能吃完饭的情景。

有一次母亲在餐桌上提起某人对我印象不佳,为了安慰我而将桌上最后一盘饺子留给我,她自己先离桌出门了。或许是她怕看到我哭或怕她自己馋那些饺子吧。我应然是要在此事上体会无私的。但即便我想要独占那些饺子,也觉得一口都难以下咽。中午的没吃完,晚上一定还是饺子,不吃便要因不懂得以实际行动付出感恩而“罪加一等”了。我第一次感到吃饭是件如此困难的事,只好祈求母亲做些简单的东西,不要每天连上学都带饺子了。

母亲便开始做她第二爱的食物肉夹馍,没想到这却使父亲在吃饭时陷入困境。父亲忍不住说:“这都是曾经穷人吃的东西,你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忆苦思甜。”总之那顿饭他并未碰上一口。我瞬间感到这有些荒唐,明明清水煮菜才常被人认为是受难时才吃的东西,而肉夹馍是我约朋友出去浪时也不舍得请他们多吃一个的。我也想起父亲儿时因生活贫苦而受屈辱的事,或许吃馍便是其中一件。

那晚这俩人果然又叫上我包饺子,脸上都是可见的开心。我说:你们吃饺子,吃的是情结,是仪式感,不是饱。他们回复我是对的,并教给我一个新词叫作“饺子自由”——旨曾经仅在过年时吃的饺子,如今顿顿都吃得上了。但过年时饺子的味道对他们来说是“没齿难忘”,唇齿间流过的汤汁恰使他们再回到儿时的新年。

我突然感到,为他们包饺子,包的是抚慰,是爱。

但我仍然没有吃过那种令人“蓦然回首”的食物。即便我爱好“清汤寡水”,也难掩我吃饭仅为果腹的世俗。有次我在聊天时洋腔洋调地说自己是个实用主义者,又或许是出生在物质条件太丰富的年月,也理应不该将吃饭一事作为重要事业。母亲回复我她唯一的盼望是一家人在用餐时可以坐得整整齐齐,吃那种团圆的氛围。

后来我突然得到了可以在他们包饺子后,把菜放在锅里一起煮的许可。再后来父亲开始吃母亲第二喜欢的肉夹馍,以及独自包饺子给母亲惊喜。饭菜对他们来说仍然重要,但他们不再追求那些形式,不再为我们不喜欢吃什么而感到不快,也不再在餐桌上提及不愉快的事了。

我仍然习惯于吃自己的清水煮菜,甚至一吃就是一个星期。@◇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始于一场突来的寒风,却不知要止于何时,停于何处。
  • 不知该称为花中树,还是树中花。玉兰,又曰木兰。花分白红,白是玉兰,红谓辛夷,可入药。
  • 开在寒冬里的花注定有着不凡的风采。 雪花,是开在天空中的奇葩,它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它的家园在何处?为什么在虚空中绽开?它的到来让大地也陷入沉思…
  • 在一个奇异世界中,没有陆地,只有广阔无垠之大海。而在这个世界之人都生活在一艘艘大船里,有的船为蓝白色,有的船为三色,还有的为花色,相互之间并不近靠,各自航行。
  • 银叶植物, 心叶牛舌草, 咖喱草, 毛剪秋罗, 甘草植物, 紫花野芝麻, 夏雪草
    好像怕大地的光热不够用似的,太阳把白天拉得足够的长。在灼人的气息和葱茏的绿色包围下,万物的生命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
  • 蝉,又叫“知了”,北方多地叫它“命命”。我不知道一个昆虫的名字怎么会和认知和命运有了关联。难道它真的富有灵性,了悟生命?还是它的叫声,为它赢得如此高贵的声名?或者人们想赋予它有关生命的内涵?
  • 草木凋落之时,最是耐人思味。庄稼已经收走,空旷的田野,留下一片落寞。而大田四周以及河畔路边,原来葱茏的绿,也变得黯淡而零乱,在秋霜下显得不堪。这时节,在山里走走,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 地瓜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按票证供应的东西根本不够吃。饥饿逼得人们到处找吃的,海里的海菜,山上的野菜,凡能想到的都吃光了,甚至人行道旁的槐树叶都被撸光了。
  • 少年时唱的歌,必有一些终生难忘,迟暮之年再回味那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欢乐中去。19世纪后期,日本诗人国木田独步说:“如果说少年的欢乐是诗,那么,少年的悲哀也是诗;如果说蕴藏在大自然心中的欢乐是应该歌唱,那么,向大自然之心私语的悲哀,也是应该歌唱的了。”我的少年时期正值上世纪50年代,生活平淡无忧无虑,没有学业重负,更谈不上悲哀,却充满嬉笑与歌声。那时小学校每礼拜都有专门唱歌的音乐课,至今回想依然历历在目。
  • 跟师父学茶有三十几年了,那天,师父带了一小铁罐百年普洱茶来,我掏了一些放进陶壶里,泡了开来,倒了两杯,一杯给师父。师父喝了一口,舒展眉头,嘴角含着茶气,缓缓的说:“能收藏这普洱,很感恩。”然后,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冥冥中似乎有神的牵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