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木瓜〉

作者:明珠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国立故宫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气: 1891
【字号】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章)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二章)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三章)

注释:

1. 投我以木瓜:投,馈赠、赠送。木瓜,本诗指木瓜这种植物的果实。木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据《本草纲目‧果部‧木瓜》描述:“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安徽省宣城市)为佳。木状如柰(林檎),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花期在阳历的4月份,果期在9~10月份。在中国古代也将木瓜称为“楙(音茂)或楙木”。

这种木瓜在古代都是天生地养,很少有人会去种植。而我们目前在超市中能买到的木瓜其实是番木瓜,属番木瓜科番木属植物,与《诗经》中说的木瓜不同。

2. 报之以琼琚:报,回报、报答。琼琚(音居),泛指美玉。二、三章的“琼瑶”、“琼玖(音九)”都是泛指美玉。

3.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匪,不须要。永,一直、始终。好,好人、君子。

4. 木桃:树名及果实名相同,古代称“楂子”,现代称“木瓜海棠”,同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茎高一二尺,叶倒卵形,春日开花,黄赤色。果实圆,色微黄,偏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楂子》:“楂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圆也。”

木桃与木瓜一样,在古代都是天生地养的植物及果实。

5. 木李:树名及果实名相同,也称为“榠楂”“木梨”。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可食用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榠楂》:“榠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黄色。辨之惟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则榠楂也。可以进酒去痰。”

木李、木桃、木瓜,在古代都是天生地养的植物及果实。

赏析:〈木瓜〉这首诗,被汉代之后的一些学者理解成了友情赠送的典故了。可是,假设您送给我一颗“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却要送给您一块“琼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价值不菲的;虽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价值来衡量;可是,您将一颗木瓜送给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他是收还是不收呢?不收是不是认为别人的礼物木瓜太卑微?收了,又该怎样回礼呢(因为出身寒门,美玉肯定是没有的)?

这种理解还与《诗经》的另一篇作品说法相互矛盾,《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桃报李”成语的出处于此。这才是“礼尚往来”真正含意。礼物只是一个心意,不应该太贵重,以免给对方造成负担。而且,如果贵重礼物的接受方是朝廷的官员,就可能涉及行贿受贿,这是大忌。在中国古代,桃树与李树不仅野外有,在皇宫内苑、贵族庭院、寻常百姓家周围都有种植[1]。说明“礼尚往来”时的物品是容易获得的东西。

那么〈木瓜〉这首诗应该如何理解呢?其实,我们都没有注意到,木瓜、木桃、木李这几种植物都是野外天生地养的。当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当一个人在山中迷路,饥渴难耐的时候;他能够采野果充饥,喝清澈的山泉水解渴,这难道不是上天的馈赠吗?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不是因为它是免费的,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感恩呢?

所以,“投我以木瓜”,馈赠给我食物的是上天。从大的方面来理解,上天给人类造就了生存环境;造就了湛蓝的海洋,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可以获得各种海洋类食物。上天给人类造就了大陆上的绿水青山,古代的山民可以打猎、捕淡水鱼、采摘野果、野菜作为食物。

我们要回报给上天的是什么呢?本诗中说“报之以琼琚”,琼琚是指美玉。孔子在《礼记‧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2]。”孔子列举了美玉的十种特性(十德),分别是仁、智、义、礼、乐(乐观而有始终)、忠、信、天(天性)、地(博大)、德(才德卓越)。孔子要求儒家的修炼者用美玉的十种特性来对照自己的修行(原文及详细译文均在附注)。古代朝廷的官员都要佩玉,以玉的品性来对照自己的修行,走路时玉佩撞击发出的清越之声,都是在提醒自己。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所以,“报之以琼琚”大意是:回报给上天的是修成如美玉一般的君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大意)上天馈赠给我木瓜,我要修成如美玉一般的君子(以报答上天的恩赐)。其实上天不须要世人回报什么,你们只要始终如一修炼做一个好人(就是对上天最好的报答)。

言外之意:上天给人类开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人的目的是修炼返本归真;精进并始终如一修炼做一个好人,就是对上天最好的报答。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大意)上天馈赠给我木桃,我要修成如美玉一般的君子(以报答上天的恩赐)。其实上天不需要世人回报什么,你们只要始终如一修炼做一个好人(就是对上天最好的报答)。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大意)上天馈赠给我木李,我要修成如美玉一般的君子(以报答上天的恩赐)。其实上天不需要世人回报什么,你们只要始终如一修炼做一个好人(就是对上天最好的报答)。

其实上天给人类开创的生存环境中,食物有千万种,本诗只例举了三种,是因为在古汉语的赋诗作文习惯中,“三”也代表了“很多”的意思。

结语:《尚书‧周书‧君陈》中有这样一段话,被正史及很多古代典籍引用:“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中的“馨”、“馨香”都是指供品,或者说是给神明的回报。所以我们经常在古代的诗文中看到“荐馨”或“荐馨香”这样的词组[3]。

所以,《尚书》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达到天下大治的国家及其民众,才会得到神明的感应和护佑。祭天的谷物不是最好的供品,民众都有崇高的道德水平,这才是神明最想看到的。

那么,怎样才算是天下大治的太平盛世呢(至治)?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比屋可封——谓道德教化遍及全国,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②刑措不用——刑法放置起来不用;因政治清平,全国没有人犯法。④囹圄常空——监狱常常空置,没有犯人。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太平盛世在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出现过。至今已经一千多年没有出现了。

上天给人类开创了缤纷多彩的生存环境,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感恩和珍惜,为了各种私利而去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样一个人心变异,环境恶劣的时期,上天用慈悲的伟力维持着濒临破碎的世界。上天不欠世人什么,是世人亏欠了上天的慈悲。〈木瓜〉这首诗值得我们览读和深思。

附注1:唐‧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唐‧宋之问《寿阳王花烛图》诗:“可怜桃李树,更绕凤皇台。”唐‧白居易《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其一》诗:“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附注2:《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其中“知”是“智”的通假字。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请问君子为什么都看重玉而轻视像玉一样的美石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美石的数量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美石的数量多,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少,就看重他。是因为从前的君子,都将玉与美德相比。玉的温润而有光泽,就好比仁者的品性;细致精密而又坚实,就像智者的品性;方正有棱角却不伤人,就像义者的品性;如玉佩不显扬而低垂,就像君子恭谦而有礼的品性;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结束时又戛然而止,对待生活愉悦而不放纵,有乐观的品性;既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也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就像人忠实正直的品性;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宝玉所在,先天之气昭然,如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产玉之所,山川之厚重巍然,彰显地之博大。圭璋(玉制礼器)作为朝聘时的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它礼物还需要加上别的什么东西才能算数,就像人学识卓越有独当一面的才德。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看重玉的美德并对照自己的修行,这就是儒家的修炼之道。《诗经》上说:‘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都重视它(指用美玉的品性来对照自己修行的事情)。”

附注3:唐‧包佶《郊庙歌辞》诗:“爰候发生,式荐馨香。”北宋‧杨亿《梨山庙》诗:“唐季临兹郡,生祠已荐馨。”南宋‧徐鹿卿《明堂庆成颂》诗:“孰知明德,日荐馨香。”@*#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那才是有美德的人啊!他们是当初追随周文王的那些人啊!
  •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我忧心忡忡地从王都的北城门出来(到六乡去收赋税)。现今我居家简陋而且清贫,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生活的艰难。(对自己说)别再想了!上天是这样安排的,想那么多干嘛呢!
  • 〈北风〉这首讲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读“太史”)及一些官员弃官逃离王都镐京的事情。
  • 这两句大意: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在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社会道德普遍往下滑的历史时期,能够遇见君子,能够认真倾听好人说的真相,并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您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