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西皮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6日讯】
西皮:戏曲腔调:也称“襄阳腔”或“北路”。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演变而成,据说湖北人称唱词为“皮”,故称陕西传来的腔调为“西皮”。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快板、散板等曲调。一般适于表现激昂雄

图文转载于世界艺术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凤台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凤台县。形成于清代中叶,唱腔结构性联曲体,即全剧由许多独特的曲牌组成,主要曲牌有“度林英”、“腊梅花”、“盼五更”等五十余首,主奏乐器有扬琴,笙、二胡、竹笛等、音色优美动听,有浓厚的江南丝竹味。
  • 永济道情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晋南中条山一带,汉、唐时已具雏形、宋、金、元以后,受诸宫调的影响,在陕西,山西等地盛行,分东、西两路,流传在永济县东曾家营一带的称“西路道情”。
  •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
  • 白字戏:戏曲剧种,又称“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海参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一带。属明代潮调,泉腔系统的古老剧种之一。
  • 北昆: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约有一百余年历史。它与南昆同源而异流,是昆曲在北京的支派之一。
  • 北京曲剧: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顾荣甫、孙砚琴等首先演出了《新探亲》、时称“新曲艺”,
  •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约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间,兴盛于清同治至抗战以前,最早流行布于南起石岭关,北至雁门关的代州一带。
  • 皮黄: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
  • 皮影戏: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响艺术于一体,用灯光把影像映现在布幕上的一种戏剧形式。又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起源于中国
  • 龙江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