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中元普渡祭亡魂

文敏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 ,

黄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叫做“中元”,也叫“七月半”,又叫“盂兰会”。
开鬼门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黄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即“好兄弟”或“无缘精灵”前来阳间讨斋。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孟兰盆法会
佛教界人士,每年的中元节,就举办“孟兰盆法会”,以水果、粽子、粿类、白米等做为祭物。《孟兰盆经》载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孟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

梵语的“孟兰”原意是“救倒悬”,一般人以食器装着食物去供养众僧,以救先人倒悬之苦,相传这种风俗,起源于“目莲救母”。 目莲救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思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于是目莲遵命去做,终使他的母亲脱离了倒悬之苦。

中元习俗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醴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

以前各地各庙之普渡,皆很隆重、铺张,浪费之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而且普渡日期往往并不一致,近年来政府为改良风俗,例行统一拜拜,各地纷纷奉行,于七月十五日全国统一举行“普渡”,各地节省许多财物,并将普渡完之白米,赠济给贫户,此亦一善举也。

慎终追远 乐善好施
中元普渡可说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认为孤魂野鬼无人祭祀,统一在每年中元节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宜利用此一节日宣扬“博爱”、阐扬“追远”、发扬“好施”的情怀,如此才具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早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生有众多公主,其中第七位公主叫做织女,长得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
  • 黄历七月七日是“七娘妈”与“注生娘娘”的诞辰。
  • 【大纪元8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卞金峰基隆市十一日电)二○○五年鸡笼中元祭活动逐渐进入高潮,活动将于八月十五日起先后举�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