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传统工艺特展 传承艺术之美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菁菁/高雄报导

高市文化局为叶经义、林水养、陈忠荣、冯进兴、张财雄五位打狗传统工艺家举办特展,他们都是庙宇雕刻、绘画的老师傅,看看其作品如何叙述艺术传承之美?

史艳文、女神龙、救世明灯、冷漂云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布袋戏偶,是谁雕刻的呢?高雄市三凤宫的木雕,前镇戏狮甲广济宫的墙面彩绘,哈玛星清云宫的门神等庙宇装饰,又是谁的巧手创作?

为保存高雄市在地的无形文化资产,推广传统艺术,文化局即日起至明年1月23日,在文化中心雅轩推出“打狗传统工艺特展──木雕与彩绘”。

传统艺术是属于无形的文化资产,高雄市许多具有近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艺术在时代剧变、生活形态改观、机械制作产品兴盛的潮流下逐渐没落,也面临老匠师衰老凋零、后继无人的窘境。

有鉴于此,文化局委托高雄大学民族艺术系侯淑姿老师进行高雄市传统艺术普查。此次展览即依据普查结果,针对传统工艺类庙宇装饰的木雕与彩绘部分,邀请甫获得“第14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木雕类”奖项的叶经义、高雄市雕刻职业工会创会理事长林水养、布袋戏偶雕刻家陈忠荣、高雄市庙宇彩绘工作者冯进兴及张财雄等五位在地传统艺术工作者,展出其精心创作的木雕、戏偶及彩绘等计60件作品。

展览现场也有神佛像雕刻、戏偶及彩绘等制作工法的输出展示,让民众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元宵花灯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种类的粽子吗?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不但继承了纪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风俗,而且还有巧丽的新貌和多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纷呈。
  • 扇子相传源起于尧舜时期,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舜为了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刚开始是长柄扇,又称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为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来演变为短柄扇,又名为箑,用来引风纳凉。稍后的纨扇、团扇更以绘画来装饰于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发展出的折扇,因状如半圆,携带方便,而广为流传,因此成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说来,扇可分为以下四种: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是一种以脚踢球的活动,也称蹋鞠,早期的“鞠”,以动物皮毛、谷物及碎布等简易材料填充缝合而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