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17523
【字号】    
   标签: tags:

人在天真的童年时代大都是无忧无惧的,但是在许多后天的观念产生了之后,保护自我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盛,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心。尽管人世间的任何状况可能在瞬间就会发生许多改变,然而大多数人仍然无法放下内心的精神压力,在忧虑与困苦中胆战心惊地度日。在现代社会中,无衣食之忧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一生都在为柴米油盐而奔波。不知道生命真正意义的人或拼命求财,或拼命求官,在红尘浊世中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两句声调高亢、意气豪爽的名诗源于李白所作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意思是说:上天给了我才能必然能得到应用;即使散去千金,花完了还会重新得到。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他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像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这诗中名句表明李白尽管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因此应该高歌痛饮,即使散去千金,还会重新回来。这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与豪爽高尚的气质。也曾经激起过众多文人墨客的侠义情怀,催人奋发向上。

古今中外的许多圣贤与伟人,在贫穷和无权无势的人生中都没有自暴自弃。儒教始祖孔子一生中只做了三个多月的官员,生活上贫困潦倒并没有磨灭他传道的意志, 他为后世留下了做人的规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李白本人生性豪放,淡泊名利,在他的人生中做官的时间也很短,却为后人留下了千年不衰的诗词名句;田园诗人陶渊明更加出俗,为了精神的解放即使辞官不做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其思想境界则在苦难中得到了升华。

不可否认,人生在世,无法离开金钱。也不可否认,不管积累多少金钱,离开人世时一分也不能带走。因此,在赚够了生活费用之后,仍是一味追求金钱就会失去人生的价值。人生在世,贵在修德。生命的意义在于升华和返本归真,因此有钱有势并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一个人即使人生中无财或少财,只会使他现实生活艰难,却无碍于其生命的升华。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并不是以得到钱财的多少或权势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在于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升华。一个人要想活得潇洒豁达,就必须冲破金钱的束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压力,积德行善,修心养性,真诚的人品、善良的心灵以及宽容的胸怀必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没有人怀疑善恶必报的真实性。即使在共产邪党强制让人们相信所谓“无神论”的日子里,我仍然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听到过“人有好心天知道”及“伤天害理,天打雷劈”这样的劝善警句。
  • 人世间有许多人生活得不快乐,并非都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之本。其实人的善心善念常与快乐同在,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就是快乐之本。只有乐于助人的人,心境才能保持开朗,有了良好的情绪,也就自然拥有了健康。一位心理学家说︰通常乐善好施的人,都会因做善事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人生也就变得积极乐观。
  • 说起善恶必报的因果关系,许多人可能会马上联想起这是源于佛教中的理论。然而“积善之家庆有余,积恶之家祸必至”这两句话却不是来源于佛教,它是来源于中国古书《易经》中的两句名言。意思是说积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孙,而作恶多端的家族必然会祸延后代。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从很久以前就接受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古代的中国人大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天灾人祸,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种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既有现世现报的元素,也与祖先辈做过的坏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人世间有很多人感觉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也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的人生非常不幸。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结果,感觉自己幸福的人并不一定在物质财富方面十分富有,他们通常各种欲望心很淡,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可以做到以苦为乐
  • 许多人在读过陶渊明的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虽然也认同他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对陶公辞官不做、以诗酒为乐的田园生活方式却认为他太颓废了。其实陶渊明并不缺乏进取心,这可以从他的名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时进取的雄心壮志,只是他不耻于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了洁身自好才选择了一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简单的获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严冬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等都能给许多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喜悦。或许一些欲望很高的人会把这样的事情看成天经地义的,把上天的恩赐与人生中的幸运视为理所当然,只有把自己执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时才有一丝快感,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
  •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如果想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一般人非常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随波逐流。而修炼人则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宽容忍让,其胸襟和气度自然远在一般人之上。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过外界的环境或外力来改变自身的心灵状态,而是用内心的宁静来丰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红尘浊世中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使其达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独与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在最宁静时刻的思维,就是他的灵魂升华后最珍贵的思想结晶。
  •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 中华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和为贵”与“和气致祥”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之一。“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一语源自《汉书.刘向传》,儒家思想中则提倡“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晚年时,弟子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气为先,和气是最可贵的礼节,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为准。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