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良:夏之盛典——端午节

张羽良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端午定名

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早自周代的时候,五月五日就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挂在身上,或者以香蒲叶烧热水洗澡,来达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缠身的作用。

唐朝以前的“端午”并不是专指五月五日,那时人们把每一个月的初五,都称为端午。洪迈《容斋随笔》有言:“唐玄宗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张九龄上大衍历序云:‘月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唐以后这种用法就少了,可见端午专指五月五日,是唐以后的事。

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一说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是以午为五也,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为了避“五”的字讳,便将端五改为端午;另一说则指自先秦至两汉,五月节的日子年年不同,但都定在第一个午日,“端”是“初”的意思,“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堪称节日别名之最。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又称为“浴兰令节”,这个典雅的名称来自“蓄兰沐浴”的端节礼俗。《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由此可知,古代采兰沐浴以袪除邪毒是端午节的一大盛事。

宋代称端午节为“天中节”,因为端午已近夏至日,民间认为过了端午才是夏天的开始。此时,天气炎热,蚊虫孳生,百毒齐出,很容易发生传染病,古人就用“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然而此一习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民国成立以后订端午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订“诗人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此外还有五月节、午日节、龙日等称呼。


屈原(大纪元)

 

端午节起源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念,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二是端午正逢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有学者据此推测是源于对恶日的禁忌;三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

为了配合节气的运行,端午节融进了夏令饮食、服饰、禁忌等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端午吃粽子的饮食习俗在汉代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指吃过粽子才能收起冬衣。

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夏至节令、风俗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此外还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吴国忠臣伍子胥等说法。从南北朝统一之后,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正式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又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 - 竞渡和吃粽子, 都和龙有关。闻一多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 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其断发文身的目的是“象征龙子”,以避免伤害。《汉 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 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的发端应该是一个龙的节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历朝历代的中华古人对于节气相当重视,相应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隐含养生观念与作法,展现民俗养生的内涵。关于立夏的食补、禁忌和养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