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杨师道〈初宵看婚〉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70
【字号】    
   标签: tags:

杨师道字景猷,山西华阴人。他是隋唐时期名将杨恭仁最小的弟弟,尚桂阳公主(因公主身份尊贵,古称“尚”而不说“娶”,桂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个女儿),封安德郡公。贞观七年,代魏徵为侍中。

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记载:“师道善草隶,工诗,每与有名士燕集,歌咏自适。帝(唐太宗)见其诗,为擿讽嗟赏(专门挑出来朗读欣赏)。后赐宴,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就像事先拟好的那样),试为朕为之。’师道再拜,少选辄成(一会儿即写成),无所窜定(不需要更改),一坐嗟伏。”

今天所选读的这首五言律诗是杨师道的代表作之一〈初宵看婚〉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
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
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初宵”即初更时分。古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上七时至九时为“初更”或“初宵”。

“洛城”即洛阳城,唐朝时的东都,皇帝的外戚多居于此地。“花烛”犹彩烛,古时多用于结婚的新房中,上面有龙凤或雕花等图案做装饰,故称;本诗用以指结婚的场面。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又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封演文中说的“障车”是指新娘子到的时候,邻居众人拥门塞巷,至车不得行,称为障车。“下婿”是新郎上门迎娶新娘时,由女方的亲属给新郎制造麻烦,或轻打轻骂或给新郎官出难题。“却扇”指 古代行婚礼时新娘用扇遮脸,交拜后去之。这些都是古代的婚嫁习俗。现代的人通过影视作品普遍以为古代结婚时新娘子是以红布盖头的,到入洞房时才由新郎官揭开红布,其实那是个别地方的习俗。中国古代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用“却扇”的习俗。从唐朝到清朝都是这样。比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灞州一宦家娶妇,甫却扇,新婿失声狂奔出。”、“却扇之夕,风扑花烛灭者再。”等。

“戚里”是皇帝外戚(母族、妻族)居住之地。“新蛾”即女子新画的细眉。杨师道此诗开篇即破题,由“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之句我们也可知道是皇帝的外戚之家婚庆之事。

“隐扇”即“却扇”。“隐扇羞应惯”这句是说新娘子可能平时见到生人就害羞惯了,今天虽然用扇子遮脸,但还是羞答答的。“含情愁已多”是“愁已含情多”的倒装句,因为对仗及律诗音律的需要而采用倒装;“已”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说新娘子辞别父母,刚离开家时还发愁呢(按古代的风俗,女子出嫁后就是夫家的人了),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忧愁,而是含情脉脉的看着新郎。

需要说明的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写诗时,对对仗及音律的要求其实是很严格的,所以我们品读初唐时期诗人的作品,常看到倒装句,甚至是将顺读的字词重新排列,以符合对仗及音律的要求。比如:唐太宗〈月晦〉:“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这一句的意思其实是“花树分色笑,枝鸟合声啼”,但如果这样写就既不对仗也不押韵及合音律。

“轻啼湿红粉”是说新娘子离家时哭过,所以脸上的脂粉还有泪痕。“微睇”本意是微微斜视;出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眉连娟,微睇绵藐。”这里指新娘子偷偷的看着新郎。“横波”比喻女子眼神流动,如水横流。出自汉.傅毅〈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微睇转横波”句是说新娘子偷偷的看着新郎,眼波如秋水横流。

尾联的“巫山”及“暮雨”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朝云。”后来也用为指恋爱中男女相会的典实。宋玉所说的这个故事一直被历代的文人在诗中所吟咏。南朝时的诗人范云题为〈巫山高〉的诗云:“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乐府诗集》十七)”唐.孟郊〈巫山曲〉:“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因此,“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以新娘子的口气说:“想起传说中‘朝云暮雨’的故事不由得喜上眉梢。”言外之意是:“能和自己心爱的人长厢厮守,不需要在梦中相会了,多么幸福啊。”最后一字“过”的意思是“曾经”,它的读音是“锅”。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把新娘子的情态刻划的惟妙惟肖。作者对新娘子情态的描写,让我们可以读出新娘子心态的变化;从初离家时的“轻啼”及发愁,到见到新郎后的欣喜及含情脉脉;颔联及颈联都不直接写新娘子的心里想什么,而是通过写描新娘子的动作及表情,让读者明白新娘子的心态。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采用这种写作方法。这种写诗的技巧很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和借鉴。

从古到今参加婚礼,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想看看新娘子长什么样。特别是中国古代,新娘子的长相绝大多数情况下新郎都不知道。所以,婚庆的场面是以新娘子为中心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个中心去写,尾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含蓄的表达了新娘子的喜悦之情。除了首联外,其他的三联都留有余地及想像的空间让读者去回味。读了这首诗,我们就好像随著作者参加了一次唐朝时的婚礼。

熟悉唐诗中今体诗音律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这首五言律诗的音律完全跟近代的一些学者所说的“黏对”原则相同。唐太宗的五言律诗〈月晦〉也是采用这种音律写的。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律待的音律是中唐以后才定型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唐人写律诗不只是近代人所总结出的那几种音律变化,律诗还有押仄韵的等等。只是中唐以后的诗人如杜甫等写律诗都用这种音律模式来写。

笔者写诗也喜欢按照“黏对”的音律原则来写,主要是觉得这种音律变化很好记忆,而且读起来也很顺口。这是唐诗欣赏中顺便提到的律诗音律变化的问题,希望对各位读者在唐诗的写作及研究中有所帮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太宗所写的景物诗,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手法也有独到之处,可是历代却少有人注意到。笔者认为,想研究唐诗,写好唐诗,不可不认真的读一读唐太宗写的诗。
  •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史称文德皇后或长孙皇后;因三国时魏文帝郭皇后亦称文德皇后,故后世著述中多称为长孙皇后以示区别。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后。包括笔者在内,至今都有很多人非常景仰长孙皇后。
  • 以暮春为题材的诗古来有很多人写,如何切入是关键。杨花为什么能独得东风意呢?因为它身轻啊!它没有那么多执著和负担,没有那么多牵挂;所以春风(东风)就能带着它们飞呀飞,它们如雪花飞舞,向着晴空向着阳光飞行,再也不回来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实,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谓的“不如意”才是关键。杜甫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与春光做了个约定;“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如果到哪里都有美丽的春光陪伴,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