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孔子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候,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发扬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老的历法──天干地支蕴涵的奥秘让现代的科学家称奇与不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前十个字天干与后十二个字地支,按奇对奇偶对偶的规律一一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说到端午节,人们一定会乐此不疲的谈论有关粽子云云,比较著名的有棕叶粽、竹箬粽、芦叶粽、槲叶粽和灰汤粽,它们的形状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宗这个字,其实是粽字的谐音,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概念和中华文化的情感和意绪,更是提炼了粽子的精华,少之,粽子也只不过是一块糯米团罢。这种文化与民族记忆相连的情节,更是中国人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默默怀念的方式。
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佩香囊...
中国古老的历法─天干地支蕴涵的奥秘让现代的科学家称奇与不解。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前十个字天干与后十二个字地支,按奇对奇偶对偶的规律一一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共60个组合,以60为周期循环往复,又称“60花甲子”。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均可反映气候的变化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传统的过年习俗充满了中国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传统的浓厚文化气氛。事实上这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的核心所在。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古人以谦卑、知足的态度对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们相信那是因为神灵赐福给好人或祖上行善积德,而不是“战天斗地”的结果,所以要更加谦恭对待神灵,多行善事。
中国人在黄历的12月24 日“送神”后,开始全家大扫除,当家里焕然一新后,在12月底“除夕”时,要在墙或门贴上“春联”、“年画”、“门神”、“春条”或“斗方”,以举行敬神祭祖的“辞岁”仪式。而传统的“春联”、“春条”或“斗方”是国人在过年时,把贺年的吉祥话用毛笔写在红纸上,贴在墙或门上,以增加过年气氛的装饰物。
“九月九,风吹满天号”……
蒋中正小时候父亲肃庵为他取名为瑞元,入学后又取名为志清。等到他长大了,母亲王氏又为他取名为“中正”,字“介石”,希望他人如其名。
今天是“台湾光复节”。在光辉灿烂的十月中,从“双十国庆”、“台湾光复节”到“蒋公诞辰纪念日”,整个月份充满了喜气。全台各主要城市都会搭建牌楼,张灯结彩,霓虹灯的标语闪烁在都市的天空;从中央及地方政府以至民间社团,分别举办庆祝或纪念大会等活动,举国一片普天同庆的景象。
中国汉服文化是一幅凝聚历代华夏子孙智慧的巨宏画卷,是一部记载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变迁的神奇史诗。汉服神韵有如长空舞彩练般的炫彩和灵动,碧海荡清流般的明净与恢宏,千百年来,汉服一路霓彩飞舞,谱写华章。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生日,在这光辉灿烂的十月,薄海腾欢海内外同胞同声庆祝。全国各界都欢欣的庆祝国庆日,总统府广场前会举办升旗典礼,并且在凯达格兰大道上会有游行及表演队伍。在中正纪念堂会有一连串的民俗技艺表演。
黄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敬老节。“重阳”也叫“重九”,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谓之重阳,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长寿之说。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曹丕曾书与钟繇曰:“九九乃长寿日,可聚会也。”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在中国黄历的九月九日。古人将数字分为阴阳,九为“阳数”,因二阳数重叠,故叫“重阳”节。因二九也重叠,故又叫“重九”节。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长寿之意,故在台湾又叫“敬老节”。该日有登高的习俗,故又叫“登高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故又叫“茱萸节”。尚有喝菊花酒的习俗,故又叫“菊花节”。重阳节也是华人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庆之一。
重阳节,黄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在古代,六叫阴数,九叫阳数,黄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梦粱录》一书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时序风俗、坊宇游戏之事。共二十卷。 南宋吴自牧撰。吴自牧,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这本书是研究古代民俗的重要资料,成书年代,据自序有“时异事殊”、“缅怀往事、殆犹梦也”之语,当在元军攻陷临安之后。所署“甲戌岁中秋日”,甲戌即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故有人怀疑是传抄有误。
在七夕不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寿、乞子,但只能乞求一个,不能三者兼得。
千古奇缘话佳偶─牛郎与织女
老牛不忍看见善良的牛郎老是受人欺负,就开口告诉牛郎:“太行山东边的山下有一个湖,每天黄昏会有七个仙女下到这个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那个仙女无法返回天宫,便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
穿汉服年轻化 叠日聚会打版缝衣
高雄市有一群年轻人在去年黄历七夕组成“中华汉服文化创意发展协会”,为了方便记忆,他们选择每个月的“叠日”聚会,聚会时大家都要着汉服,这些汉服都是参考文献、典籍和历史书籍,自己打版缝制。
扫墓祭祖 感恩万物
每年清明节,北京的南伯都会千里迢迢乘火车回家乡,为安葬在湖南老家的父母扫墓。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十多岁的南伯心情特别复杂,想起自己过去给父母惹的祸,每年都会在坟前和父母说一些忏悔的话,心里感到特别安宁。
黄历三月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大约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换算成国历,约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会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误认有理就下令点火烧山,不料三天昼夜的大火虽已熄灭也未见介子推出来。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也给古代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物件。
在台湾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中最著名的“北天灯、南蜂炮”,而所谓的北天灯则是指台北县平溪乡的放天灯活动。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原用来传递讯号,后来渐渐演变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动。
在宋朝时,名将狄青有一则与上元节有关联的故事,当时广源洲壮族首领侬智高因为长期的受到交趾的威胁与掠夺,却得不到宋朝的保护,于是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南天国”,后请求与宋朝通商互市不成而起兵叛宋。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这个日子中译为“情人节”,是个西方的节日,叫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 Day)。此时男女会互换礼品,以表爱意。关于此节日的起源,说法大致是这样的:在西元第三世纪时,当时的罗马帝王宣布所有与婚姻有关的承诺应该废弃,使更多的男人可以走上战场,了无牵挂。可是有个名叫华伦泰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宣示,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婚礼。当事情被告发后,华伦泰神父在这天被绞死。为了纪念这个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牺牲的神父,这天就被称为圣华伦泰节。随后有些西方的名人雅士或王公贵族,就在这一天送些定情物给相恋的爱人,以述衷情。
生活在辽阔东北地区的满族女子不像宋代之后的汉族女子一样需要缠足,她们是天足。通常满族女子喜欢穿一种叫做“寸子”的旗鞋。“寸子”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高跟鞋的鼻祖,但与现在的高跟鞋不同的是,其高跟镶嵌在脚心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