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年,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中国历法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中国历法在农村普遍使用,根据中国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桃符”。
爆竹,民间又称之为“爆仗”、“花鞭”或“响鞭”等.....................
黄历新年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灶神,也称灶君、灶爷、灶王爷,灶王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等。
漫谈过年:挂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早在尧舜时期,年画就已出现了。至今,中国城乡每到黄历新年还有张贴年画、除旧迎新的传统。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漫谈过年:欢庆迎新年(下)
黄历新年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
漫谈过年:欢庆迎新年(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时有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怎样流传夏来的?黄历新年的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殷商时期…
常见古代历法名词释义(下)
中华民族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2)地支纪月法。(3)时节纪月法。
古代文化天上来 服饰神韵谱春秋(下)
各朝代的服饰特点鲜明各异,似乎并无多大关联,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所被赋予的智慧。每一个朝代的服饰也都形象地反映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观念的不同。
古代文化天上来 服饰神韵谱春秋(中)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时代。唐代服饰丰富多采,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我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古代文化天上来 服饰神韵谱春秋(上)
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现在的中国农村,人们还是喜欢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劳动。
常见古代历法名词释义(上)
中华民族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黄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细说二十四节气
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
古代的天文学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于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古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反映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shown)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就是掌握了一年四季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能记住黄历二十四节气何时降临、每个节气的涵义,您对一年之中天气的掌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shown)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世上最大游轮“海洋绿洲”啥特色?
世界上最大的游轮到底有多大?有何特色?最新的榜首“海洋绿洲号”Oasis of the Seas),是全球最大、史上造价最高的邮轮…
宋朝在在重阳的食俗中还开始注重蒸花糕,号曰“食禄糕”,这是取“禄”、“鹿”同音的好口彩。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配挂茱萸等习俗,相传是由东汉时桓景和费长房...
(大纪元记者圆美印尼泗水市综合报道)大部分印尼人熟悉的腊染服装,乃是名扬四海、人人称赞的印尼民族的文化内涵之一,具有高价值及富有传统习俗水平的一门艺术。
东汉年间,费长房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中秋节的月亮圆满,象征着人团圆,因此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前两天叫做“迎节”,俗称“迎月”;节后两天叫做“余节”,俗称“追月”;中间十五才叫“正节”,就是俗称的“赏月”。
孔子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候,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发扬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