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览
古人怎样染发?中医有一染三年不变的方子?
古人怎么染发呢?用什么染发?染发剂多吗?我们发现古人的染发方子,不仅琳琅满目,而且方法五花八门。其用材都是取自天然,而且这些染发方子,多出自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医学家之手。
中华文化的灵丹妙药 仙风道骨孙思邈的千金之道
仙风道骨的孙思邈一生行医秉着“大医精诚”,活人无数。从他行医的小故事,展现了孙思邈力行大医救济苍生的精神,其活泉源头来自何处呢?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9)
中华文明渊远流传,其来有自。“诫盈”,即其中之一。《周易‧丰‧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腰缠万贯”到底有多重?到底多富有?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三者,可能吗?你知道“贯”钱是怎么来的?“腰缠万贯”到底有多重?到底多富有呢?这和古代的币制相关连,当然也和历代物价的上涨连动啦。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8)
“去谗”和上篇“纳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人君面对进言,怎么分清什么是谏、什么是谗,哪是好人、哪是小人呢?如果忠奸不分,错把谗言当成忠言,严重的可能政亡命殒了。
重阳习俗知多少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诗人李白登上龙山,与好友同饮菊花酒,秋风落帽,秋月留人,让李白暂时忘却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烦恼,得以神游仙境,与月下仙子相逢际会。这是神韵舞台上曾演出过的节目《李白醉酒》。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7)
对一般人而言,听得进别人的劝说,也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从古流行到今。对人君而言,因其握有至高的权力,也同有七情六欲,纳谏就更形重要、也更难得。
色彩学与修炼文化(四)
纵观美术史,今天流行的色彩学理论却与古人的大相径庭。美术界一直流传着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甚至不少学校里也都这么教,声称“红黄蓝三色能调配出所有的颜色”。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虽然有历史原因,但却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谬论。因为如果真像那样,那么世界上所有的颜料厂只用生产这三种颜色就够了,为什么在已经有这么多种颜色的情况下还在不断研发新的颜料?
天人感应:羽虫之孽应验大凶之兆
一些杂色、黑色的鸟或一些虫子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地,在中华文化中称为“羽虫之孽”。羽虫之孽是大凶的预兆,而且常常是一朝一代灭亡前夕的凶兆。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发生过什么羽虫之孽?对应上了什么史实?来看看。
有了它可成佳人  红粉倚重之宝是什么?
“柳拂眉间黛色,桃匀脸上胭脂”,“一点胭脂淡染腮,十分颜色为谁开”。胭脂是红粉佳人们青睐之宝,胭脂的青春活力主要取自红蓝花汁。从红蓝花到胭脂有哪些故事有哪些掌故呢?自古以来,道是:一点胭脂,十分颜色,万千心情。
色彩学与修炼文化(三)
早期油画的施色方式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画家们更注重透明色与半透明色的运用,颜料间较少混合,依靠低层颜色透过高层薄色形成光学混色,因此整体色彩较纯;而今天的人则习惯于在调色盘里直接混合颜料,依赖油画颜料的覆盖力作画,大量的混色也让色彩失去了饱和度,使画面显得灰暗。
楚一丁:中共之无法 皆因其无天
世人皆知中共是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政党。然而世人往往不太清楚的,却是中共之所以无法,究其原因,是在于其无天。或者说,在当今的中国,中共偷天换日,将自己变成了如天一般的存在。
璎珞:自佛国而来,尘世间最美的项链
莫高窟里,诸天菩萨胸前各色宝石串成的珠链,叫什么名字?《红楼梦》中,象征金玉良缘的宝玉项圈和金锁项圈,又有什么来历?千百年来,从印度到中土,从天国到世俗,有一种来自佛教的饰品,逐渐成为中华古代首饰中精美华丽的一类。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璎珞。
色彩学与修炼文化(二)
对于史上的画家而言,炼金术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因为当时并没有现代这种工业化的颜料生产行业,所有的画材配置,除了一些最基础的坯料外,包括制造颜料、熬炼媒介,甚至蒸馏挥发性油等一系列繁琐而又精密的工作,都必须画家本人或画坊里的助手、学徒亲手完成。这里面涉及到的种种知识与操作技巧,很多都源于炼金士们基于炼金术理论而展开的具体实践。当画家们从炼金士那里学习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他们的材料学理论其实就是继承了炼金术中的材料理论。
【人生之钥】贤妻怎样找回乞丐丈夫 保全一家之命?
家有贤妻胜千金!有这样两个故事,离乱中不弃夫妻恩义的妻子和变成乞丐的丈夫破镜重圆,贤妻出招保住一家人性命和家产。她们是怎样做到的?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6)
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吏治的成功。吏治为什么成功呢?首要因素,与其说是太宗纯正、高超的“审官”艺术,不如说是太宗的胸襟、气魄。
色彩学与修炼文化(一)
如果对传统艺术追根溯源,就能发现美术与一些修炼方法、宗教理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些联系并不仅限于艺术题材和作品用途,而是涵盖着众多层次,甚至连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技法都与之息息相关。
“七尺男儿”究竟有多高  “七尺”另有何意?
换算今制,“七尺男儿”到底有多高?在中国历代,度量衡不是不变的,然而不管尺寸长度的标准几度改变,堂堂“七尺男儿”的用法为何鲜明不变呢?身高不到六尺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而他八尺躯的车夫却受妻子看轻。那么“七尺男儿”不仅指“七尺躯”的男儿,实际指称什么真义、什么内涵呢?
徽商行天下 商业道德扬名古今
十几年前,大陆曾播放过韩国电视剧《商道》。描述的是19世纪韩国富甲天下的商界钜子林尚沃,他的经商理念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不应该追求所谓的利,而是要追求所谓的义”;“视财物如水一样的平等,做人如同秤一样的公正刚直”。
【人生之钥】残疾人善念善行感动神 免除残疾
为何人看不见神迹了?为何看不见神迹改变人命运的传奇了?人生真的有命运吗,看两个悲惨的残疾人怎样改变了人生?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5)
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圣王治世,所谓三皇五帝。然圣王治世,非以一己之力治天下,而求群贤之共治。例如,尧帝任命“四岳”为臣,舜帝任用“八元”来“布五教于四方”……
美容美体中药芳菲绽光彩 500年前化妆品保养品
自然芳菲作为化妆品保养品,用来美容、美体、熏香,成了中药花园中朵朵奇葩,这一璀璨中华文化,耀眼若星辰,但却被现代人忽略了。五百年前的化妆保养品琳琅满目,到底涵盖哪些品项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请君入瓮”西方版
二千五百多年前,西西里岛暴君法拉利斯杀戮成性,为镇压国民滥用酷刑。为了满足淫威,他下令谁能献上最有意思的刑具,谁就能获得重赏。一个能工巧匠为了获得重赏,制造出一具铜牛刑具。结果,铜牛的制造者成了第一个受刑者,成为“请君入瓮”的西方翻版。沿着文化的痕迹,我们来介绍东西方“请君入瓮”的故事。
在古代的典籍中,还记载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神奇事迹,以超越人类思维的视角,诠释着永恒不朽的月宫传奇。
【纪载香港】“会动的广告牌”较生公仔藏玄机
在五、六十年代每逢临近中秋节,经过一些月饼铺、烧腊铺前,常会听到一些“叮叮咚咚”的声音,抬头望去,可以看到一个花牌上安装了迷你戏台,一些穿着戏服的机械公仔在当中表演经典剧目片段。在一些太平清醮、盂兰、神诞活动期间,同样会看到类似的场景。在未有电视萤幕广告的年代,这些公仔和戏台就是当年“会动的广告牌”,当中的玄机蕴含不少智慧。
中秋节不烤肉赏回文诗 正读思妻反读思夫两相思
千古以来,月到中秋分外明;往古来今,情到中秋分外浓。昔的中秋节都是属于有情人的,诗中有一种回文诗,最适于中秋节的有情天。赏玩回文诗《两相思》,正看是思妻诗,返看是思夫诗,仿佛巧妙得天衣无缝。
【人生之钥】清代商人教子成材的巧方
怀庆老商人带着未涉世故的儿子到繁华苏州城学习做生意。看着儿子掉入青楼梦中,老商人半年不动声色。返乡前,终于到了出手的时候了,老商人教子有方挽回了儿子的一生。他怎样让年轻的儿子从青楼梦中觉醒呢?
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4)
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家族、孝道,历来讲家国一体、以孝治天下。中国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这四者的就有一个“孝”字。人君更要孝字当先。
史上名人的中秋  异彩传神千载点亮中秋节
中秋节有多少民俗传说,有多少神奇事儿呢?历史上有哪些名人,他们的中秋故事在中华文化中放异彩呢?除了嫦娥,还有谁?一起来回顾,玩味中秋明月,迎接中秋节,在人生的追寻路上增添的勇气薪柴。
观服饰听音乐预言未来 ——传统文化趣谈
翻开古代的神仙志怪小说,我们经常看到具有神通的神仙或修道人能预言未来、趋吉避凶。在《三国演义》、《史记》等正史和演义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专业或者业余的占卦师、相术师成功预言了许多大人物的未来。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草庐中就曾预演天下三分的局面,而《史记》中记载的女相师许负,在汉文帝的母亲没有嫁给汉高祖的时候就预言她将成为太后。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多见微知著的预言大师,而现代却少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