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笔下一个没有战乱、民众自治、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社会引无数中国人思之、向往之。
东山在哪里?东山再起的主人翁是谁?
东山在哪里?常听到“东山再起”形容某人失败了卷土重来,不灰心不丧志,重整旗鼓,再创新局;或是比喻人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原本“东山再起”出典于《世说新语》,主角是谢安,意思不同于今用法。
为什么以“浇漓”形容世风
在古文中,常看到“人心浇漓、民风浇漓、世道浇漓”的说法。以浇漓表示世风日下,人情淡薄,民风不淳。
【文史】杜鹃花开春已阑 仙踪处处藏
看过梨花之花,东风也懒洋了。且莫伤春,再看一场杜鹃花压轴的浓浓春色吧!“望帝春心托杜鹃”传什么故事?杜鹃花传仙闻,可听过润州鹤林寺重九放花?诗仙李白吟“杜鹃花开春已阑”,诗中传什么真意?
微型图书馆?妙趣横生的“腹笥”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古人的联想下,大肚容量可以无限升级。除此之外,大肚还另有用途,被古人附会得妙趣横生。
叹唐伯虎“一失足成千古笑”
明朝时期,桃花庵下住着一位才子,自诩为桃花仙人。尽管世人都笑他举止疯癫,他却笑世人看不透人间尘寰。这位才子历经人生沉浮,终是选择回归自然,以花为朋、以酒为友,过着淡然闲适的归隐生活。他就是唐寅。 唐寅,字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
手机、点脑的表情符号里面,几乎所有动物最多就是一两种图案,但是猴子却有好多只。不说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它们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知“退避三舍”为报恩? 展现什么精神?
“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离单位,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则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为在战场上两方交兵时退兵九十里。为什么要这样作呢? 这其中有一段历史的情义背景--辟君三舍。
【文史】带泪梨花非寻常女儿花 棠梨遗爱
梨花云、梨花月形容什么?不论日、夜,不论观赏或联想,都给你不一样的美:梨花,允文又允武,梨树--甘棠遗爱在人间,纯白芳菲有如大德仁政化育之美,大道无形无色而长存。诚然,带泪梨花不是寻常女儿花!
“从此萧郎是路人” 萧郎是何人?
备受唐宋文人青睐的“萧郎”到底是何人?又是如何成为唐诗宋词中的常客?这典故背后蕴含着几则动人的故事呢!
【文史】杨柳依依歌晓月 千秋折柳送伊人
霸陵折柳伤别,李白伤今怀古!杨柳岸晓风残月,吟唱千古,为何都和柳有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柳营”有何联系?韩翃写了“寒食东风御柳斜”给他带来意外的官运;寒食清明柳千秋系何人?历代传唱的杨柳之歌、折柳之歌富含文化典故与感人的故事。
【典故新解】孺子可教也——师父找徒弟
说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年轻人在桥上给老人穿鞋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想过,桥上人来人往,为什么老翁单独叫张良去捡鞋呢?为什么他给老人穿上鞋后,老人二话不说就离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过来说张良“孺子可教也”?为什么老人不当时给他兵书,三次让他“五日后再来”呢?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这段故事环环相扣讲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张良的品行、资质和悟性,最终选定张良做徒弟的过程。
为什么以“椿萱”代称父母?
椿萱,分别指椿树和萱草二种植物。“椿、萱”组合后,人们用来代称父母。如果双亲健在,称为“椿萱并茂”。
【文史】兰亭宴曲水流东瀛 樱桃席荣光赞金榜
知道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樱桃文化吗? 曲水流觞赋诗赏樱花,融入春天、纾放身心,是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风雅文化之一,经过朝鲜半岛传到了东瀛日本后,大放绚彩。
【文史】阳春桃花生烟景 多情多义美人间
锦绣般的春色里,可爱的桃花风韵波动人的心弦,染出多情多义的史卷和诗篇:“人面桃花相映红”浪漫情怀传千年,桃园三结义则演绎了脍炙人口的三国“义”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桃报李”都是常见的名句。
【典故新解】铁杵磨针——对修道者的点化
把粗粗的铁杵磨成一根针,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铁杵比针值钱,一个铁杵能换回许多根针,为啥还要几十年的光景去磨铁杵呢?其实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针的老婆婆,她们不是人,是神!她们只不过用磨针这种方式,点悟一下修炼中的人。
县令魂游地府与仙界 方知善恶皆记录在案
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明经科与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经”,也就是《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传》、《穀梁传》的掌握,难度低于进士科。也正因为如此,明经出身为官者,地位往往不及进士出身的,官场上常常失意。
杜蒉罚酒三杯 晋平公终晓过错
春秋时, 晋大夫知悼子卒, 平公饮酒、击钟。掌管膳食的杜蒉责以大臣丧日,不应举乐。晋平公 引过自责,饮酒示罚,晋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只酒杯。应当永远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鉴戒。”接着,平公就将杜蒉高高扬起的这只觯(音志),称为“杜举”。
【文史】李花脱俗 “李下无蹊径”
桃李若要争春,谁家将胜出呢?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起源古早,赞誉何人?又为何有“李下无蹊径”的反用谚语呢?知道是谁带起夜赏李花的雅趣?桃李常常携手歌舞春天,夭夭桃李花,灼灼闪辉光,没有了桃李,春天的色调铁定要黯淡几分。
【典故新解】杞人忧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说古代有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杞人因忧天而被贻笑千古,人们认为他的忧虑是毫无根据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忧?你知道他有过什么样的可怕经历吗?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在中国流传已久,现在人们都理解成:别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别人用牙齿咬我,我也咬他。其实,这句话来源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意义完全相反,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击落别人的牙齿,他的牙齿也要被打掉;如果一个人挖了别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来。
【文史】杏花迎春 杏林春暖董奉修道成仙
“雨水”的春天是属于杏花的,早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就有记载灵山多杏树。 知道“杏坛”、“杏林春暖”的典故来自何处?杏花在我们华族的记忆中、文化里,留下许许多多人生的情怀和典故。
《列子‧汤问》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他率儿孙三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一年往返一次。邻居有个七八岁的孤儿,蹦蹦跳跳跑来相助。河边有智叟嘲笑说,愚公剩余的岁月连草都动不了,如何挖动山?愚公说:“我们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怎么挖不平山呢?”智叟无语。山神听了,赶紧向天帝报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文史】油菜花美春泥 救了名医孙思邈
春风又绿江南岸,阳光洒遍了天之涯,满地油菜花开时,鹁鸽声里送来春浓的消息。唐代名医孙思邈怎样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样和油菜结缘?
【典故新解】滥竽充数——虚心大度的齐宣王
“滥竽充数”的故事家喻户晓。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跟齐宣王夸自己吹竽,鸟兽听了翩翩起舞。齐宣王很高兴,给他同样优厚的待遇。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泯王继位,喜欢听一个人的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叶公本名沈诸梁,楚国王室后代,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他组织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图画在自家墙壁上(因为竹简不适合画图)、梁柱上、衣服上,在每个水渠的出水口都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文史】元宵节食俗 先有元宵或先有汤圆?
一年容易又见元宵节,来个趣味问答,到底先有元宵还是先有汤圆?元宵和汤圆(又叫圆子)像极了,好像二个分身,在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和冬至节的食俗中更是主角儿。汤圆、元宵的历史可能有多久了?
另类射灯谜 花草对 你能对多少?
灯谜是以“字”为基础的,涵容了丰富的传统中华文化。灯谜的格式形形色色,射的对象也五花八门,深浅难易兼容,万象皆可包罗。这里有“另类灯谜”--“花草偶对”,测你的花、草、药知识,和“对偶”的巧智,看看自己能射中多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现代人用作劝导恶人停止作恶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说是要放下人的恶言、恶行、妄念等诸多烦恼。有案可稽,这句话指的不是一般杀人越货的强盗,而是那些杀人无数,却不是出自本心,最后能成就正果的人。
【文史】五辛菜保健迎春  雨剪春韭厚谊传世
春天伊始古人为何在元旦,在立春时节食用“五辛菜”?其中阐发“天人合一”的保健之道。“五辛菜”中有韭,东汉贤士郭林宗留下“雨剪春韭”的醇厚典故。俗话说“哪根葱哪根蒜 ”,也是“五辛菜”的趣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