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22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1)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2)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註釋】
(1)一言:言,字。一字或一句話。
(2)恕:寬容諒解。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語譯】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字可以一生奉行?」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研析】

人己關係如何擺正?平和的狀態如何可得?忠恕是與人溝通交往不錯的原則。認同真誠、善良、寬容諒解等純真本性的一面,明白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願意盡心守護忠於本性(忠);純真本性才是人真正的自己,這樣的原則,善待別人,受到別人不公平的對待,也還能以這樣的原則忠告善導、寬容諒解別人,沒有生出不合於純真本性的怨恨、委屈、不平、報復等種種心,沒有和對方一樣對待、一般見識,只是希望對方也能捨棄後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明白純真本性(恕)。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對應,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對待天道、人群的方式。恕的另一層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結怨。

恕的內涵很深,層面很廣,卻是心性提高的途徑,值得一生去實踐領會。人與人之間歷史上多少冤怨難解,冤冤相報,沒有盡頭,就是因為人在迷中,不明道理,不識本性,沒有本著忠恕原則待人,人己關係才無法擺正,而有糾纏、孽緣、矛盾。爭鬥、妒嫉非人的本性,「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忠恕待人,必定會否定爭鬥、妒嫉,知道那是人後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是應該去掉的東西,就算遭受打擊,也能忍住不被帶動,那麼漸漸地也就能遠離爭鬥、妒嫉,消除造成人己關係緊張的這些東西,這時海闊天空也就體現了忠恕昇華的境界。

【延伸思考】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遷怒,和以牙還牙、以暴易暴是相反的,體現的是能忍、不能忍,動心、不動心的差別,如果能明白道理、度量大、心平氣和,自然就能忍而不動心,所以想法、心態不改變,光靠強忍是不行的。

想想看:如果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不能得到,是不是很痛苦?你能忍得住痛苦而不去想嗎?相同的,一個人習慣受了氣要出氣、要報復,他能那麼容易忍得住而不出氣不報復嗎?所以那個「喜歡」、「 習慣」的想法和執著心是不是要改變才行呢?

2、一個人想提高道德修養,須有很好的忍的功夫,如果能配合勤於自省和學習道理,那會更好。說說看自己對於恕的理解,也自省看看近日有沒做到恕?什麼事忍不住?分析一下原因,並設法提高自己對恕的認識,如此這般改善之。

【歷史故事】

顧全大局 不計私怨

東漢時穎川太守寇恂是一個很懂得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賈復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穎川殺了人。寇恂派人把那個軍官抓起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復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氣得大罵,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面子。不久,賈復要回洛陽,快到穎川時,對左右的人說: 「我見到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寇恂知道賈復不會放過他的,決定躲開,不與賈復見面。他手下的一個武官對他說:「您怕賈復嗎?我帶著劍跟在您身邊,他要動手,我就不客氣!」

寇恂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嗎?藺相如那麼有勇有謀,連秦王都怕他,可廉頗為難他時,他卻讓著廉頗。為什麼呢?他是為國家著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難道做不到嗎?」

可是,賈復是京城來的大臣,他從穎川路過,太守避開不見也不行。寇恂便吩咐人備下豐盛的酒飯,等賈復和他的隨從們來了,寇恂手下的官員們就熱情地迎上前去,獻上好酒好飯。等他們吃飽了,寇恂突然趕來,表示歡迎,然後推說有事,就匆忙離去了。賈復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一個個喝得醉醺醺的,只好眼看著寇恂走遠了。

寇恂不計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清醒地對待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不與他人去爭長論短,而是機智避退。寇恂不爭、不鬥並不是他軟弱無能,而是一個心胸博大、忠直之人的過人之處。如若不忍,與賈復刀槍相向,只能仇更深,怨更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退一步卻海闊天空,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
  • 漢朝的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堂兄的兒子,為人十分好客,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就擔任詹士的官職。
  • 朋友死了,沒有親屬宗親打理葬事,無可歸葬,孔子說:「喪事由我來料理吧。」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之類貴重的東西,除非是祭肉,否則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1)。」 朋友之饋(2),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第十》)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 齋戒沐浴的時候,要穿明潔的衣服,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生活的居處。
  • 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對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隱居,但隱居對於道德修養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為隱居對他而言,並非怡然自得,而是無盡的寂寞和饑寒。而現代人,也可不必隱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惡質的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它亂它自敗,我自清不跟它亂......
  • 孔子說:「我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等的分別。」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那麼要做到也就困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