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覺力法師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9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日本佔據時代,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苗栗大湖法雲寺、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高雄大岡山超峰寺,並稱為對當時台灣佛教影響最大的四大道場。這四大道場的開山祖師,只有法雲寺的覺力和尚,不是台灣本土出生,而是唯一自大陸航海東來的「中國和尚」。然而覺力法師卻以其精嚴的戒行,與席不暇暖弘法育僧的願行,感召了寶島中部善信的護持與官府的鼎力相助,不僅在民國初期的二十年中,對島內教界,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其門下所造就的兩百多位出家弟子,率皆稟承師志,固守以戒嚴身、弘法利生的家風,持續在台灣的佛教界,發揮作用。

覺力法師生於清光緒七年(紀元一八八一年),俗姓林,名金獅,福建廈門鼓浪嶼人。父林月,母黃玉,師(本文專指覺力法師,下同)為家中獨子;父母以鹽業維生。據《艋舺龍山寺全志》第九章《僧侶――歷代之住持》所載,知師「幼而聰敏拔群,其炯炯眼光,有射人之概。」師十六歲時(光緒廿二年,他元一八九六年),因班上同學生病猝逝,倍感人生病苦無常,遂於某日放學後,留言紙條予家人,即逕自出走,飄然有出塵之志!師於鼓山街頭遊走了一天,遇到一名僧人;師既抱出家之志,便隨該僧人至湧泉寺,禮方丈萬善老人為師。留止該寺三年後,師乃落髮受戒,法名復願( 系曹洞宗「耀古復騰今」之「復」字輩),外號覺力,別字圓通,時年十九歲(光緒廿五年,紀元一八九九年)。越明年,師親近該寺監院本忠法師,研習戒律,前後六年。師廿五歲時(光緒卅一年,紀元一九零五年),湧泉寺常住以師「戒行純潔,若淨蓮之不染塵;禪學玄妙,理論圓通,若金質無處能沒其剛」,聘請師擔任監院一職。該年,師曾隨本忠法師至南洋弘法,所得「福緣不下數萬金」,為湧泉寺「略增潤色」!

宣統元年(紀元一九零九年),師廿九歲,漫遊東瀛與內地,考察大、小乘佛教狀況;並初次渡海來台,住錫凌雲禪寺(當時屬台北州,現為台北縣五股鄉)、基隆靈泉禪寺,後歸鼓山,奉命擔任首座,翌年再任監院。宣統三年(紀元一九一一年),師於湧泉寺度化了一台籍齋教徒為僧,此年輕弟子,即後來促成師來台開山建寺、大樹法幢的關鍵人物――妙果法師。妙果法師(紀元一八八四至一九六三年,桃園人,俗名葉阿銘)旋即因事返台,並與熱心參贊興建苗栗法雲寺的劉緝光廳事,邂逅於凌雲禪寺。

回顧法雲寺的創建因緣,肇始於清同治年間(紀元一八六零年代)。當時因「土地之爭奪,外來的漢民與原住的高山族之間,屢動干戈相殺。降至日本政府領台時,舊習依然。」是以大湖區墾植之先軀吳定新先生,為鎮定民心,感化原住部落,令人人安居樂業,發願於當地觀音山構築佛寺,安奉佛菩薩聖像,以收佛力加持默化之功!雖然定新先生願未遂,即先行逝世,幸賴其昆仲、子侄之戮力以赴,終能克竟其遺志,獲得官廳核准建寺的申請與地方善信的贊助。惟以未覓得適當住持人選,而遲遲不能動工!當年劉緝光,就是為法雲寺的住持人選,而走訪妙果法師。「二人一夕傾談,建寺計劃遂得以底定」,妙果法師決定親返鼓山,力邀覺力法師來台,共負開山重任。

民國二年(紀元一九一三年),師應妙果之請,與吳氏兄弟之聘,拜別萬善老和尚,再次渡海來台,負責籌劃法雲寺的興築事宜。是年四月,先行啟建大雄寶殿;次年十一月完工,並舉行落成典禮。因寺居觀音山嶺,「上接雲霄,居此山上,宛如高超凡境的最高地菩薩――法雲地」,遂以法雲為寺名。佛寺創建後,漢民與原住民之向,干戈漸息,災厲日弭,人們得以安家立業。當時曾流傳「法雲建而大湖平」之童謠,以頌美其事,威信佛法、輔弼教化之效,誠不可思議!「天下名山多屬僧」,師自住持法雲寺,即孳孳於法務之推展,兩三年間,即宗風大振,「四方雲集,聞風歸仰之僧眾,多達二百五十餘人」,該寺被推崇為「空前之莊嚴道場」!

綜觀師自民國三年卅四歲,擔任法雲寺住持,迄至民國廿二年五十三歲圓寂,前後廿年間,全心致力於弘傳戒律,培育僧尼,建寺安僧等菩薩行業;直至示寂前,師仍諄諄以培育僧材為囑!師重視、弘護戒律之苦心,可從其於十一年中(民國七年至十七年 )舉行七次傳戒大會窺知一斑。師於《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序文中,殷殷勸勉學人精研戒律,躬行戒法,以為人天師表,成就無上菩提之基,句句婆心懇切,能令頑廉懦立!

至於培養僧材方面,先是民國十四年(紀元一九二五年),師為塑造女眾弘法人才,於新竹縣香山壹善堂,開辦佛教講習會(為期六個月),首開寶島為女眾興學之例。民國十六年,師於法雲寺大講堂創辦佛學社;民國十七年,復於該寺後山創立「觀音山研究院」,專事培養女眾弟子。師為提升尼眾弘法能力與地位,雖飽受譭謗委屈,卻從不因此而氣餒退心!

至若建寺安僧方面,先是民國十五年,師協助尼眾弟子妙清,於中和創建圓通寺;接著在民國十六年,為徒眾妙本姐妹等,建毗盧禪寺於台中後裡;爾後在民國十八年,扶助徒眾妙吉法師,於北投建立法藏寺。此三座道場,日後皆有可觀之成就!

最後,謹擇錄師之軼聞一、二,以見其高風亮節之人格,與慈悲喜捨之情懷。師平日自奉儉約,律己精嚴,凡有所作,一以利濟群生為念,尤擅「觀機逗教,廣度有緣,從不捨棄與眾生種善根的機會。」至外地弘法時,為省卻信眾為其備餐之勞,師主動要求以自飯配鹹開水,裹腹即可。居山修行,每天五堂功課,師皆以身作則,領眾用功;二、六時中海青不離身,語默動靜威儀莊嚴;「工作畢,一有空就拜佛、坐禪。」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每年除夕上午,師必親自下廚,悉心營辦年菜,以慰勞全寺兩百多位住眾,所謂:「脫卻袈裟捲起袖,除夕之夜把菜做;大水缸中羅漢菜,慰勞諸師下廚來。」盛情無限,令弟子感懷不已!

民國廿二年黃曆五月廿一日,師示寂於台中毗盧寺,臨終前,除任命妙果,接掌法雲寺住持外;更囑咐隨侍在側的弟子們:「山林收入,辦佛學院,培植人材,不可挪作常住費用!」師畢生為教、為人之護法精神,感召了門下弟子承繼其志,也因此成就了日後法雲寺法脈流衍,遍及海內外的漪歟盛況!

(文據《高僧行誼》)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師幼具夙慧,聰慧不群,「非雅正之書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他八歲時,父親陳惠坐於幾側口授《孝經》;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大師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於席側。
  • 梁武帝時(紀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達摩東來,中國始有傳佛心印的禪宗上乘禪法。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至睿宗太極元年,紀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脈單傳,爾後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異,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備多種「特異功能」,不只能準確預知天氣晴雨乾濕的變化,更曾隻身躺臥在雪堆中,卻不見片雪沾其身,見者無不嘖嘖稱奇!
  • 明本禪師雖身為臨濟宗門下高足,然亦傳承宋代以來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禪僧而兼修淨土,並大力弘揚念佛法門。師主張「禪是淨土之禪,淨是禪之淨土」。
  • 憨山大師,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彥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觀音大士,先於夢中見大士攜一童子入門,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爾後產下的男嬰,即未來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師。
  • 紫柏大師誕生前一年,母親曾於夢中得一異人授蒂葉的大仙桃一顆;夢醒後,父母俱聞桃香滿室,母氏更因而懷孕。
  • 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為「永明再來」、也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師。他婆心懇切化導世人「 回頭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懷,隱然可見!
  • 師強調:「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師懇切心語,與聞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後塵。
  • 八指頭陀天性純篤,為十足性情中人,無論對人、對物、對山、對水,率皆出自真心,發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詢他的出身、家世,他認為:「這些都是世俗淺見,佛法中是不計這些的;不問年老年少,但問有道無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