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立:習得的無助

麥立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這是一個真實的實驗:將兩頭同樣品種,同樣大小的狗,分別關入兩個底盤通了電流的鐵籠子中。兩個籠子的唯一差別是:一個裝有個特別的按鈕,在籠子中的狗,只要一觸碰「它」電流立即停止;也就是加諸在狗身上,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會立刻消失。

剛進去籠子裡,觸電的不舒服感覺,讓兩隻狗,不安的在籠子裡打轉,一會兒將前腳抬起,一會兒將後腳架在鐵架子上,想盡辦法,想讓痛苦的感覺儘量減少。兩頭狗在無奈的情境下,本能的會這兒撞撞,那兒咬咬,一心只想衝出鐵籠。到此,兩隻狗的表現都完全相同,直到在裝有停止按鈕的那頭狗,在無意的觸碰下,發現了能使自己減輕痛苦的方法。學會後,就一直不時的去碰觸它。

而在另一個籠子裡的狗,牠一開始也在不停的嘗試,如何能減輕觸電的痛苦,它也抬腳、也撞籠子、也到處觸碰,但在試過,各種牠能想出的方法依然無效後,最後牠放棄了,也不再在乎是一腳還是四腳著地,甚至到最後,連最重要的肚子,都整個趴在鐵板上。牠已放棄了嘗試、學習。

接下去的實驗是:又設計兩個鐵籠子,這一回是兩鐵籠子完全一模一樣。在籠子的中間都裝上一個低低的欄竿,只要狗兒能跳過去,就會進入舒服的地區。這時,先前關在只要觸碰按鈕,就能停止電流的那頭狗,一進籠中,立刻很積極的尋找能減輕牠痛苦的方法,很快的也發現只要跳過中間的欄竿,牠的痛苦就解決了。另一隻,原先已放棄嚐試的狗兒,牠的反應呢?一放牠進入新的籠子裡,牠居然連試都不試就整個身體,「趴的一聲」就躺在地板上,一動也不動了。

實驗人員用抱的方式,將牠抱過欄竿,讓牠嘗試到舒服的滋味,再抱回電流的這邊,這時那頭狗的反應如何?牠會立刻自己跳過欄竿?結果是不會,牠還是躺著不動,直到實驗員又抱牠過去,試好幾次後,牠才會自己跳過欄竿,才肯試著尋找方法,去減輕自己的痛苦。

在上面的實驗中,您覺得為什麼那頭狗兒會放棄尋找,如何減輕自己痛苦的方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因為牠比較懶?比較笨?我想都不是的,牠是因為在前次的情境中,牠得到了「無助的學習」;也就是牠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為自己解決問題時,那種深深的挫折感,讓牠喪失了自信,

完全沒有了學習動機,因為牠已覺得以他自己的能力,無論再如何努力,都是枉然,都無法為牠減輕痛苦,從學習中得來的無助感,就叫「習得的無助」,也可以說今天會有這樣的結果產生,不在學習者,而是教授者的錯誤所造成的,這種現象甚至會延宕到,他的其他方面的學習;讓學習者對任何學習都喪失了學習的勇氣和信心。因為一次的「無助的學習」,造成終身的放棄學習。引響之深,引響之大,真是難以想像。

這個實驗也讓我聯想到:每個班上,那些功課老是考個位數的學生。他們是不是就像那頭無助的狗一樣,在學習的開始,當他用盡了自己的能力,也學不會老師所教的東西時,長久下來是不是已經放棄了學習。就像一個得了厭食症的病人,在他的面前,即使擺滿了山珍海味,他也無動於衷一樣。是否是教育者造成他的放棄學習?是否是教育者讓他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自信?

人的成長靠的就是「學習」,不斷的有效學習,才能使我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若一個孩童在小小年紀就已沒有了學習的動機,至少是在知識的領域上,已被挫折得,毫無學習的自信,他的人生似乎已充滿了灰澀,若連帶對其他事物的學習也毫無興趣,那除非有什麼強烈的轉機,否則他已被注定了一生悲慘的命運。

再想想一些在學習上有障礙的孩子,雖然他們並不笨,卻因為腦傷,或因其他生理的因素,而無法像正常的孩童一樣,透過老師的一般教法,就能學會某種事物。這些孩子在普通班級裏,由於他沒有能力掌控老師的教法,也不曉得他為什麼學不會老師所教的東西,最後就像那頭可憐的狗兒一樣,在老師的聲聲指責:「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這麼笨!」下,放棄了學習,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名符其實,一個又「懶」又「笨」無可救藥的人。

記得有則類似寓言的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個犯了十惡不赦,壞事做盡的大壞人,死後被關在第十八層地獄裡,他也自認自己是罪有應得,是該被關在最下一層地獄。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在他下面還有人住,於是就問:「你是犯了什麼罪?為什麼住在我的下面?」下面的人嘆口氣說:「我只是個【誤人子弟】的老師!」

看了上面的短文,為人師的我們,在要脫口指責學生,是懶是笨以前,是否該自省一下:為什麼他學不會?問題是出在那裏?我再換個教法,或是我再換種教材,去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而不是一股腦的,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他。致使他喪失在學習上最寶貴的東西:「動機」與「自信」。深信如此,即使做教師的我們,不能上天堂,那住在第十九層地獄的人也不會是我們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一日電)為推廣社會閱讀風氣,台北國際書展這次和台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於今年寒假期間舉辦「歡喜閱讀學習」活動,邀請平日忙碌的家長,利用寒假陪同孩子逛台北國際書展體驗書展呈現的讀書景觀。
  • 【大紀元1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一日電)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與美國國際教育評量協會(IEA)合作,針對台灣二十五個國小、一千二百位四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測試發現,台灣四年級小學生閱讀課程時數偏低,相對影響閱讀程度,天下雜誌為此首度推出以中國文字趣味為創意起點的童話故事,希望改善這種情形。
  • 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日前刊登了黨校學員調研有關農民工問題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農民工是「廉價、超時和高危」勞動力,他們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他們的生存狀況令人憂慮。就此,記者含青邀請美國托萊多大學政治學教授冉伯恭和居住在西安的原陝西省電視台記者馬曉明進行討論。
  • 【大紀元1月12日訊】據大陸媒體報道,李瑞環長期以來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多次將稿費和獎金捐出資助學生,自1996年至今十年來累計資助金額達53.3萬元。日前,他又將論著《學哲學用哲學》一書所得稿費,捐贈給天津市經濟困難學生。
  •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中央社倫敦十一日路透電)英國研究團隊今天在「自然」期刊中發表蟻群相互學習找到食物的證據,這是人類以外的動物學習首例。
  •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2006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科技學術類得獎人(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十二日電︶蔡今中,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在科學教育及網路學習領域發表諸多重要論文。近五年,他發表逾五十篇為SSCI所收錄的期刊論文,這數量在台灣教育研究上前所未有。
  •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二日電)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上午出席中央社「二○○六台灣十大潛力人物」頒獎典禮時表示,中央社的十大潛力人物甄選富有教育意義,期待十大潛力人物未來成為台灣民眾的學習典範與標竿,也為台灣社會樹立典範。
  •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十二日電)高雄市中華倫理教育學會選出第十一屆模範婆媳共十對,高雄市代理市長葉菊蘭今天表示,能成為婆媳是一種緣份,婆媳相處和諧,良性互動,家庭關係才會和樂,上慈下孝的倫理美德應多宣揚,才能感染更多家庭學習效仿。
  • (亞洲時報記者金榮吉1月12日撰文)曾任天津市委書記的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原中國政協主席李瑞環,長期以來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多次將稿費和獎金捐出資助學生。日前,他又將論著《學哲學用哲學》一書所得稿費,捐贈給天津市經濟困難學生。有分析指出,李瑞環此舉,對去年曾被批評“在助學貸款上沒有動作”的天津市長戴相龍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他的《學哲學用哲學》就曾批評:“有一些領導者官僚主義嚴重,不深入實際,不接觸群眾,情況不明決心大,方法不對點子多。”
  • 最近看到國內媒體又開始樹典型,說一名普通大學生11年來不離不棄地撫養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妹妹的故事。一時間沸沸揚揚,保「鮮」活動中又有了新素材,要求黨員向他學習;團委則要求團員向他學習;該學生也四處在高校演講;等等。好不熱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