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焉用佞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
(2)佞:音讀「濘」,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逞口舌之快。
(4)屢憎於人:常常招引別人的怨恨。「憎」讀音「增」,怨恨。
(5)不知其仁:有口才者是否稱得上有仁德還不可知。

【語譯】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好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憑藉口才、能言善辯呢?憑著伶牙利齒容易和人爭辯,常常會招來別人的怨恨,這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何必要表現好口才、能言善辯呢?」
【研析】

孔子就人們對冉雍的看法,提出他的想法。他認為修養心性、具有仁德才是真正的根本,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些表現其實不是主要的,沒有仁心,根本什麼也談不 上,反而容易把口才這樣的彫蟲小技利用來顯示自己或滿足自己的私慾。因此,很能說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而有仁德的人並不一定愛說愛表現。應該以仁德判斷人 品,而不應以口才、能力等來評定一個人。

文中可以發現人們可能太看重口才的外在表現,忽視了內在的心性才是根本,所以才會對冉雍有仁德卻沒 有表現好口才感到疑惑。看重外在、物質享受、追求名利的人,其實很想有仁德、有好口才,然後利用來達成目標、滿足私慾,卻怎麼努力奮鬥也難成功。其實,不 注重修心養性的人,原本就是會有不少妄想和疑惑的。
【延伸思考】

「禍從口出」這句話常提醒人們說話要謹慎,許多禍端、矛盾常 來自於喜歡說、能說。好辯、爭強好勝的結果,往往引發妒嫉心和怨恨。想想看:在今天人心非常複雜、矛盾非常尖銳的社會人群中,應該要怎麼說話才好呢?能說 假話嗎?能不說公道話嗎?說話時能不替人設想嗎?那麼說到頭,是不是要本著「仁」的基點去說話才行呢?本著「仁」說話,會和人辯、爭強好勝、維護自己攻擊別人嗎?

目前社會上充滿虛假的人事物,假新聞、不實廣告、假貨、假證書、詐騙集團等簡直太多了,失去道德規範的社會人心,發揮在口才上或其 它專業技能上,往往就是自私自利、不擇手段地想達成目標,利用口才行騙,利用人的善心、人性弱點行騙,完全不考慮後果和別人的死活。

想想看:口才和技能是 不是可能被善用也可能被誤用,就像人的容貌或表現也可能看起來很美很善,但內心卻包藏著禍心,這是不是更具欺騙性?任何的形式、外在、表現、能力的美好能 等同於內涵本質嗎?是不是要看內涵本質是真正的好,才算是真正的好呢?那些能騙得了人的,是不是常利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障眼法迷惑人呢?

【問題討論】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到修口?說話的態度該如何表現為好?

* * *
【歷史故事】

三緘其口

孔子前往周室,參觀周朝的祖廟,看見祖廟的右邊台階前有一尊銅人,它的口部被封了三層,背後面有銘文說:「這是古代一位慎於言語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說話,說多了話,必然有閃失;不要多事,多事必有災禍。平安快樂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後悔的事情。不要以為沒有危險,禍患將隨之到來;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天災正在那裡等待著對惡人的懲罰。小的火苗不撲滅,烈焰沖天便無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住,奔流成河便一籌莫展。如果出言不慎,就會埋下禍根。強橫的人不會正常死亡,好勝的人一定會遇到敵手。

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天,所以就對人退讓一點、謙卑一點,使人親慕自己。持一種謙卑、退讓的態度,就不會有人能與自己爭衡。人們趨向那邊,我獨堅守此處;眾人心智迷亂,我獨思想堅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與人爭技藝短長。這樣做,即使我地位高貴,也不會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為江河,是因為它卑下。上天沒有特別厚愛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看完以後,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記住這銘文。這些話雖然鄙俗,但切中要害。俗話說:『格外小心和謹慎,就如同身臨深淵邊緣,如同腳踩薄冰一樣。』如果能夠照這樣立身處世,怎麼會因為嘴巴而招致災禍呢!」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守仁十一歲時曾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讀書考狀元啊。」他卻懷疑的說道:「考狀元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許讀書學聖賢才是。」守仁三十四歲開始教授學生,但是 不以辭章記誦為重點,而是要求學生立志學做聖賢,當時天下人都認為他是標新立異、沽名釣譽。但是守仁都不為所動。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 臣本布衣(1),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2)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顧(5)臣於草廬之中,諮(6)臣以當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8)。(諸葛亮•《前出師表》)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