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鳳鳥不至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註釋】
(1)鳳鳥:天上的靈鳥。舜帝在位時鳳凰飛來,周文王時鳴叫於岐山。
(2)至:到來。
(3)圖:河圖。遠古時代伏羲氏看見河中的神獸龍馬背負著圖出黃河,並根據此圖畫出了八卦。和鳳鳥的出現一樣,都是象徵當時有聖王在世的祥瑞之兆。
(4)吾:我。
(5)已矣:停止。無法再繼續。
(6)乎:啊。感歎詞。

【語譯】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河圖不出現了,我無法再繼續傳道了啊!」

【研析】

此篇乃孔子悲歎道之不行。

《尚書·虞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韶》是大禹時代的大樂,聞聽此樂,就會引來鳳凰翩然起舞。

根據記載,鳳凰是百禽之王,雄曰鳳,雌曰凰。據說並不是中國這裡的鳥,和龍、麒麟一樣,通常也不在我們的這個空間棲息。據古人的說法,它們都是屬於仁獸仁鳥,那麼只有當我們常人社會這裡道明德高、俗醇氣清的時侯,它們才會在這裡頻繁現身,或者我們這裡有特別能夠吸引它們的事情,比如聖賢之人出世,比如有清雅絕塵的音樂等。因為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它們才能生存、棲息,它們就是這樣高貴的生物。就像魚蝦可以在清水塘裡生活,卻不能在惡濁的水裡生存一樣。

在上古中古時代,龍是十分常見的,有人養龍,使用龍駕輿。到了夏代末期,龍就不像以往那麼常見,只能是有時見到。而麒麟、鳳凰則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才變得稀少。這恐怕和當時的紛亂世局有相當的關係,難怪孔子也慨歎大道難行矣。

而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的許多修煉人在圓滿飛升的時侯,都是龍鳳接引,男則乘龍,女則乘鳳。龍到了唐代就幾乎更少了,麒麟、鳳凰在宋代之後幾乎在人間絕跡。為什麼這些珍禽異獸會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越來越少,以至於在世間消失了呢?

既然有所趨,就必然有所避。這些生物所習慣的環境是道德昌明之世,道德的衰敗和淪喪,對於它們來講就等於是清水塘變成了臭水塘,這對它們肯定是不願意繼續在這裡呆下去的。因為,善德會帶來所謂的「瑞氣」。麒麟鳳凰在有瑞氣的地方逗留。而它們所到之處也帶有很強的瑞氣,因此會有百獸爭隨、百鳥伴翔的壯觀場面。

那麼,如果君主具有善德,會給天下帶來祥瑞之氣,會讓天下百姓向善樂業,四海清平,如古代的三皇五帝、唐太宗等;如果君主道德低下、品質惡劣,那麼就會帶動天下凝聚孳生惡濁之氣,整個國家道德淪喪,天災人禍連綿不絕,如古之夏桀商紂等。

因此,如果我們的人類社會重新變得道德高尚,促使這裡的人心和環境重新變好,甚至更美好,那麼這些動物肯定還會在我們這裡聚集,甚至是大量棲息,屆時,也許歷史上曾經有記載的奇珍異物同樣也會再現的。

【延伸思考】
(1)所謂「物以類聚」,「志同道合」等,都是說明同性相近同類相聚,你可以舉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說明嗎?(大自然或古今中外等人事的例子)如:「磁鐵去吸鐵粉」、「水就濕,火就燥」、「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她們一群人天天不是逛街就是打牌,真是物以類聚。」等等)
(2)如果你是領導者,你認為治理國家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2)如果你是老百姓,身處道德淪喪的亂世,你會如何要求自己?

五、【相關資料】

故事:舜治天下

帝舜名叫重華,他的才能與德行都是帝王才擁有的。他智慧深邃、文雅聰慧、溫和謙恭,他的美名遠播四方。他高尚的德行由民間傳到帝堯那裡,帝堯於是授給他官職,想考驗他的才幹與智慧。

舜的修養很深,處世嚴謹而且有威嚴。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農人都互讓田地;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漁人都互讓居處;在黃河邊做瓦器,黃河邊出產的瓦器都不粗製濫造。短短一年時間裡,舜居住的地方就發展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小鎮,三年後就變成了都會。

帝堯讓舜以孝悌等五種美德教誨百姓,百姓都能順從而不違背;帝堯又將各項政務交給舜處理,讓他統率百官,舜將政務處理的十分得當,百官也都服從政令;帝堯又命令舜在四門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諸侯都能對舜恭敬而順從;最後,帝堯命令舜守護山林,舜在山林即使遇上狂風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會迷路。帝堯認為舜有非凡的智慧,於是就讓舜來繼位。

舜利用各種工具來觀測天象,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舉行儀式祭祀上天。按照天歷來安排事務,規定音律和度量衡,修正各種禮儀。

帝舜每五年到各地巡視一次,實地考察諸侯的功績,再按照功勞的大小對諸侯予以獎賞。他觀察各地的情況,傾聽各方的聲音。

舜將各種常用的刑罰畫成圖像,以警戒百姓。把犯五刑的人都改判為流放。因為過失造成禍害的可以赦免,而對屢教不改的就嚴施刑罰。一旦發生災禍,就舉行大赦。舜認為,對於刑罰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因此,舜處理國家事務的方法,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帝舜對十二州的行政長官說:「要全心全意啊!必須安撫遠方的百姓,按照他們的意願處理政務;只有具備仁厚的德行,才能獲得天下人的信任;一定要遠離諂媚奸佞的小人,才能讓天下人順從。」

帝舜問四方諸侯誰能夠統率百官,將帝堯的事業發揚光大,大家都說禹合適。於是舜讓禹去平定水土。後來,舜為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分配了合適的職務,這些被任命的人都很有政績。帝舜對他們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卓著的就給予獎勵提拔,沒有政績的則予以黜免。各項事務都步上正軌,萬國來朝,都順從帝舜的領導,整個國家興旺發達。

舜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孝順聞名;三十歲的時候,帝堯任用他;五十歲的時候,開始代行天子的政事;六十一歲的時候,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去巡視的時候去世,享年一百多歲。

(出自《史記》)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莊王蒞(1)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谷(9)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韓非子·喻老》)
  •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3),與朋友共,敝(4)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5),無施勞 (6)。」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7)之,朋友信(8)之,少者懷(9)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如此的標準,也沒有絕對不可如此的標準,就是依照義去衡量。」

  • 本篇是商湯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段說明要發動士眾討伐夏桀的理由,先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設問自答,交代非討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說明承諾和賞罰,全文層次分明,頗能打動人心。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 (《論語·裡仁第四》)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