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今女畫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今女(3)畫(4)。」 (《論語·雍也第六》)

【註釋】
(1)說(音悅):同「悅」,喜悅。
(2)中道而廢:半途而廢。
(3)女(音汝):同「汝」,你。
(4)畫:「劃」也,劃定框框或界限而停止前進。

【語譯】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儒道,實在是我的能力不足呀!」孔子說:「人家能力不足的是到了半路才停下來,而你現在卻是給自己劃定了框框,不想前進。」

【研析】

解析冉求說的「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非不說子之道」這個思想較接近冉求的本性,所以和「子之道」一樣都是導向返本歸真的;而「力不足也」這個思想是阻礙返本歸真的,非冉求的純真本性。

「力不足也」反應的是缺乏自信、畏難情緒、對師對道堅定不夠,是後天形成的一切不純和變異的觀念,對修心養性、返本歸真者造成干擾、難關。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道理,明理、明心、見性,意識清醒不迷糊,才能明辨哪些思想念頭是真正源自於真本性,哪些是應該修正去除的框框和障礙。

在修心養性、返本歸真的昇華過程中,先天純真本性、後天不純的執著和觀念總是夾雜著,那是因為自己還有意識不到的執著和觀念,所以才會表現出來,而師者所以能為師,正是因為能明白更深層的道理,能輕易地透過對話、口耳之間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執著和觀念,而能給予「傳道」、「解惑」的指導。就像「今女畫」,一針見血,能點到實處。

冉求在實踐中還是感到難行,信心不足,到底誤在哪裡呢?其實冉求真能好學的話,有把「子之道」學入心的話,根本不用孔子再點他一下,正因為有障礙存在才導致冉求沒學好「子之道」,什麼障礙呢?什麼框框?是什麼在自我設限呢?那不就是在人世間形成的那些執著和觀念嗎?不斷地學習更深入的道理,不就是因為要去除那些執著和觀念嗎?抱持著那些執著和觀念不放,在學「子之道」,能學到什麼呢?可能什麼也沒學到,什麼也改變不了,心性沒得到昇華,那當然難行,當然會說「力不足也」,還會產生畏難、消極等情緒,因為反應的就是那些執著和觀念極力避免被清除的想法。

其實應該用越來越深層的道理要求自己,在這樣的基點上學習更深入的道理。這麼說來,學習的內涵很深,而且「學無止境」,學生應深入體會「學習」的意義,才能有真正的昇華。

【延伸思考】

人們容易在沿襲固有舊觀念的基點上發展出一套工作和思維模式,死死地抱著舊觀念、舊理論或價值觀,保守著而不願再接受新的認識,發展的結果往往是僵化、停滯不前、框住自己。當初認為很正確、很認同的東西,為什麼堅持下來會框死自己而無路可走呢?

想想看:從前認為很正確的傳統觀念,那時候的認識就是永遠通用的嗎?人們美好的思想能像果凍一樣固定下來嗎?那不就是思想僵化、停止和框住了嗎?人們的思想觀念為什麼會走不出那個框框、那個固有模式呢?是不是因為人自己死死抱著不放、很執著、看的很絕對呢?這和許多人很自以為是是不是很像呢?人往往有一些很執著的東西,例如根深蒂固的觀念,能框死自己。

人為什麼要學習呢?人的學習和他的執著、不好的觀念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以維護執著和不好的觀念為基點來進行學習好呢?還是學習如何區分真假、好壞而去除執著、不好的觀念好呢?如果還保守著、珍藏著、喜愛著、接受著、認同著自己的執著和不好的觀念,能有真正的學習嗎?那樣的學習再認真也是枉然。本質上不真正學習,心裡死死抱著執著和固有的觀念不放,光表面做做學習的樣子,是誰在學呢?自己並沒有真正地學呀!

其實是自己對待學習這件事不夠真誠,想想一個徒弟要拜師學道,卻對師對道不真誠,這事能成嗎?如果當學生的能對學習本身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時候他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學習了,那麼不管他學習什麼,學習效果一定會好。所以人為什麼要學習呢?

【歷史故事】

冰點的故事

觀念對於人來講,就好比電腦系統中裝進的軟體程式。人生在世,往往為了觀念而存在。特別表現在人們爭執的情況下,除了切身利益之外,人們多數時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觀念而激動。

觀念排斥理性,觀念不是真理,觀念能左右人的大腦。

給我感觸很深的是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不久前的一個週日,他在家趁著休息寫點東西,她上街辦點雜事。不知不覺天就黑了。一向慢悠悠的孩子走了過來,說:「餓了」。

他露出為難之色,正躊躇間,孩子說,前兩天羅姨送來的冰點在陽台,吃了吧。

他應允。

於是孩子欣然捧回大盒的冰點進屋,拿下蓋子。外面一層黑黑的厚厚的巧克力外殼,四周是奶油材料的白色花朵,上面是幾朵粉色的奶油花朵。

他想,應該等她回來一起吃才對,但是孩子餓得慌,看樣子也饞得慌,於是說:「咱們貼邊吃吧,別弄亂了,等你媽回來再切開吃。」

他說話間,拿起鋼叉在冰點的側面挖開巧克力外殼,就掏了個洞,孩子也拿起塑膠叉子順著洞挖著吃。吃了一會兒,他發現這個洞很像耗子洞,於是就說:「咱們等她回來就開玩笑說這個洞是耗子掏的。」

孩子笑嘻嘻地,「行」。

於是,他們又在冰點外殼用叉子劃了些不規則的細細的印痕,模仿老鼠的腳印。

把那個「花朵」也吃了幾個,奶油殘痕留下些許不規則的細細的叉子的劃痕。

為了逼真,他又把冰點的發泡塑膠材料的蓋子用鋼叉挖了個洞,孩子把裡面冰點上的那個洞和外面蓋子上的洞對好位置,蓋上,送回陽台。

天幾乎完全黑下來的時候,她回來了。

一切裝作若無其事。

為了做好舖墊,他說:「今天在陽台發現了耗子。」

她吃驚,說明天趕快買耗子藥,因為她最怕耗子,最討厭耗子,她連鬼都不怕,就怕耗子。因為她娘家是無神論者,既不祭祖也不信神,只相信奮鬥,所以就更不信鬼了。她把一切不解之謎歸為自然現象,或有待探索。不能跳出固有觀念去重新認識世界。她之所以怕耗子,是因為在她剛剛記事的時候,有一隻耗子曾經向她逕直跑來,把她嚇壞了。從此對所有的鼠輩,都耿耿於懷,又恨又怕。

等她忙活做飯時,他提出,陽台不有一個冰點嗎?咱們晚飯吃它吧,只做點菜就可以了。

於是大家都同意。

又是孩子捧回冰點,放在桌上。他倆誰也不先動手。她自然動手去揭那個蓋子。

「噢 ── 啊 !」

「冰點被耗子吃了!」 她驚呼。

他倆假裝吃驚,附和著。

她樂,她躲,躲那個冰點;她吃驚,她叫嚷,她驚歎耗子的本領,她叫嚷懼怕耗子,叫嚷討厭耗子,討厭耗子接觸過的一切。

孩子也樂,也叫嚷,看著她樂也附和著樂,看到她叫嚷也附和著她叫嚷。樂得直不起腰,笑得肚子痛。

當然他也樂,只是很節制地樂。

接下來,他說不怕耗子,於是拿起鋼叉在那個冰點的洞裡掏了一塊吃了起來,孩子也說不怕耗子,也跟著吃起來。

可是,她沒有反思,幾乎發狂一樣地吃驚,叫嚷,大笑。她笑耗子,笑他,笑孩子。

孩子也在大笑,在笑她,最後樂得吃不下去了,直捂肚子。

亢奮過後,趨於平靜。她又去淘米做飯。

他倆嘀咕了幾句,決定把謎底揭開,免得使她錯過品嚐冰點的機會。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她非但不吃驚、嗔怪,反而將信將疑,仍舊不去碰那冰點,甚至遠遠地去看著那個龐大的巧克力外殼,而懷著複雜的心情。

他倆示範著吃給她看,她依舊堅持說,

「我不吃,我吃飯。」

吃完晚飯後,他總結說:「你這是從觀念、到謊言、再到觀念的演變過程。先是有懼怕耗子的觀念,由於聽信了謊言,形成了新的觀念,所以對冰點敬而遠之,從而形成了新的心理障礙,而不去理智的分析事件的真相。」

「比方要是我,我先會想,耗子怎麼會進陽台,整個陽台是封閉的,它進去要經過四道門,這種可能性會很小。而且一直沒有往陽台拿過什麼大件的東西,它隨物品進去的可能性也幾乎是零,所以住樓房多半是沒有耗子的;再有,耗子盜過的洞是圓圓的,外面會留下很多殘屑、碎渣,這都沒有;還有,耗子對糧食之類的最感興趣,對奶油、巧克力應該是沒什麼食慾的,怎麼會那好幾朵奶油的花朵被吃得規規矩矩,乾乾淨淨呢?耗子吃東西是禍害著吃,它決不會貼邊整齊地吃;最後耗子爬過的地方多半會有細細的毛留下,有時還會留下尾巴拖過的印子,這些都沒有。所以,通過冷靜地觀察,就會發現是騙局。」

經過他這麼細細地分析,解釋,她似乎開了點竅,但是對冰點的食慾還是提不起來,為了不承認被說成是形成了新的觀念,象徵性地嘗了幾小口冰點,也沒做任何評價。看來好像是食而無味的樣子。

……

其實就是這樣,人形成觀念很容易,但是,破除觀念很難。越是所謂老道的人,往往觀念越多,做起事來,頭腦中有許許多多的框框在起作用,瞻前顧後,左右逢源,以致誤事。「聰明反被聰明誤」一語的含義,其中很大的成份應該是指觀念誤事的情況。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
  • 二十四年,鐘成,伶人(1)告和(2)。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作器,民備樂(3)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4),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5)好,鮮(6)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興焉,懼一之廢也。」王曰:「爾老耄(9)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國語·周語下》)
  • 過江諸人(1),每至暇日(2),輒(3)相要(4)出(5)新亭(6),藉卉(7)飲宴。周侯(8)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9),舉目有江河之異(10)!」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11)愀然(12)變色曰:「當共戮力(13)王室,克復神州(14);何至作楚囚相對泣(15)邪?」(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