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桑林禱雨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84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商史紀:成湯(1)時歲久大旱(2)。太史佔之,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以請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3),身嬰白茅(4),以為犧牲,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5)?民失職歟(6)?宮室崇歟(7)?女謁盛歟(8)?包苴行歟(19)?讒夫昌歟(10)?」言未已,大雨方數千里。(《淮南子·主術訓》)

【註釋】
(1)成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乃舜臣契之第十四代後裔。初居於毫地(今河南省商丘縣)為夏代之諸侯。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2)歲久大旱:年久沒下雨,大乾旱。
(3)素車白馬:素車: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
(4)身嬰白茅:身上纏繞著白茅。嬰:圍繞;纏繞。
(5)政不節歟:政事雜亂無節製法度?節:約束。歟(音於)語末助詞,表示疑問。
(6)民失職歟:人臣失職,百姓失所?
(7)宮室崇歟:宮室修得太高太美?
(8)女謁盛歟:聽信女人弄權亂政?
(9)包苴行歟:官吏受賄貪污的風氣盛行?苴(音拘)
(10)讒夫昌歟:讒媚小人太猖獗?讒:顛倒是非,毀善害能的話。

【語譯參考】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於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髮、指甲,乘著白馬,拉著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在六件事上進行自我責備,說:「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還是由於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於豪華,或是因為我聽信嬪妃弄權亂政;或者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或是由於我用人不淑,使得讒媚小人得勢!」

成湯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研析】

湯建國不久,起於夏桀時的大旱卻一直不去,整整延續了七年。在後五年,旱情很嚴重,烈日曝曬,河乾井枯,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收,人民困苦異常。因此自從旱災開始,商湯就在郊外設祭壇,祈求天帝解除旱災早日降雨。到第七年湯見郊祀也不起作用,就命史官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在那裡設祭壇,他親自率領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仍未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後說:「應以人為祭品。」

成湯說:「我是為民請雨,如果必須用人祭祀的話,就請用我之軀來祭天吧!」他並向上天禱告說:「罪在我一人,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人。不要因我一人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百姓的性命。」並以六事自責,向老天反省,湯的這種勇於犧牲的精神,受到人民的敬佩和頌揚。

翻開中國歷史,每當遇到重大災害時,有仁德的帝王都認為是上天發出的警訊,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要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己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於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於民。此乃古時的帝王治國理念,「以德配天」。所以當一個帝王真心為民祈禱時,他的德行就會感動天地,流芳百世。而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就是這樣一位有仁德的君王,他以身為民求雨的事跡在《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篇》、《墨子》、《荀子》、《國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

【延伸思考】

1、在這個故事中,成湯認為歲久大旱的原因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如何理解成湯的一念至誠──善念?
2、他自責的六件事在當今社會有什麼指導作用?你認為勵精圖治、興國安邦的根本是什麼?
3、在當今社會天災人禍不斷,如何正確理解這些事情的發生?

參考資料:

夏商史話 孟世凱著 台北市 貫雅文化 民79[1990]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篇是商湯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段說明要發動士眾討伐夏桀的理由,先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設問自答,交代非討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說明承諾和賞罰,全文層次分明,頗能打動人心。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 (《論語·裡仁第四》)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