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交流篇(上):溝通一把罩

3步驟2原則,溝通一把罩
李佩芬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報章副刊一角,媽咪蕭蕙心分享了一則親師溝通小故事:兒子被罰寫一篇長長的課文,氣憤之餘,便在聯絡簿寫下「老師不是人」發洩情緒。沒想到課文寫完,迷糊中卻忘了擦掉那句話,加上當天忘了簽名,於是這句話就這樣……直挺挺地被送到老師眼前。

沒想到,兒子並未遭任何關愛與詰問,當天老師只在聯絡簿上留下簡單一句:「不是人,那是什麼呢?」我看到老師回應嚇了一跳,連忙要孩子提出補救措施。於是隔天,母子倆在聯絡簿上一人一張便利貼,向老師賠罪。兒子寫道:「老師,對不起。您不是人,是天使。」我則感謝老師寬容處理,並告訴老師,一定會對孩子這樣的行為勸說改進。

老師認為,孩子只是因為作業太多,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當時情緒,無須放大解釋。蕭蕙心對老師的智慧與包容大表佩服,讓原本可能造成親師、師生關係緊張的局面,卻轉化成一次良好互動。

的確,這位老師「不擴大解釋」的處理可圈可點;但母子倆「天使」的幽默回應,神來之筆卻也同樣令人激賞。

順暢的溝通,有賴彼此成熟的心智與人格。有時,親師間上演的衝突戲碼,看在溝通高手眼中,問題往往出在雙方「溝通步驟」不夠到位,以及「樂觀自信」的正向情緒不足。

三步驟,搭建親師橋

以人際溝通見長的卡內基訓練,向來是企業界倚重的人際溝通、優勢銷售諮詢對象。本身也有兩個初入學孩子的卡內基總經理黑立言指出,在卡內基講授優質溝通技巧的課程中,絕對少不了三道策略:緩衝、舉例與反問。

緩衝:凡事以讚賞與感謝為前提,並以誠心、具體的讚美為開場。與其泛泛地說「小明很乖、很聽話。」就不如具體地說「小明好體貼,今天主動帶同學去保健中心。」或「小明現在寫字坐姿端正多了,謝謝老師在學校費心提醒。」千萬別小看「具體真誠讚美」的魔力,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最佳破冰法寶。

舉例:其實雙方心知肚明,這段才是重頭戲;但是,千萬別急呼呼地說出自己的結論與立場,而是最好透過「陳述行為與情境」,把事情從頭到尾講述一遍,或說出自己有哪些困擾,請老師或家長幫忙出個點子。

反問:在陳述完以自己眼光看到的情形後,再徵詢老師或家長意見。如「老師(爸媽)在班上(家裡)可能看到的更清楚,不知你的想法?」、「老師(爸媽)你的看法如何?」

這三步驟,猶如一道三明治,把孩子的棘手問題,夾在厚厚的讚美(緩衝)與徵詢(反問)之間;而中間這層最需處理的「燙手山芋」,陳述時盡量以「記敘文」而非「論說文」的方式表達。

一位認同人本基金會「正向管教」理念的家長,曾遇過自己孩子哭訴被連坐處罰情形。這位平時與老師互動還算密切的母親,溝通方式恰巧正是這「三明治策略」的良好示範。

會面之初,她當然不忘先讚美感謝老師的辛勞,「老師平常很辛苦喔,帶三十多位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我光兩個就忙得團團轉了!」寒暄一陣後,再陳述自己的煩惱:「我最近有個困難,想聽聽老師意見。我平常跟孩子談事情,會盡量說明事情的道理。但現在碰到一個情形是,其實是其他同學做錯,但我小孩被罰,我不太知道該如何告訴她這其中道理。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不去質問老師「我覺得連坐處罰是不對的!」這位媽媽反以「以自身處境代替質疑」,提醒老師她對連坐處罰的困惑,而老師也在這種溝通方式下,大幅調整了自己帶班方式。

兩原則,掌握敏感時刻

當然,絕不是每次的親師溝通,都如此花好月圓。我們得承認,當人的情緒正在氣頭上時,一些平常聽起來無傷大雅的語句,往往卻成為引爆的地雷。

面對這種敏感的關鍵性溝通,黑立言建議一定養成兩個好習慣:「先講一句話,表達對對方感受的尊重」;其次是盡量避免說出「可是」與「但是」,而改用「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觀察(想法)是…」來表達。換個連接詞,其實一點也不影響溝通的流暢,但卻能大幅降低「你既然否決我,我也否決你」的爭論性情緒。

「卡內基經常強調,我們要先處理情緒,再來處理事情,」黑立言舉例,若碰到家長抗議「為什麼我小孩不能坐在窗戶邊?」老師在第一時間別先忙著辯白,不妨先說,「這位媽媽,我很了解妳的感受。如果我的小孩上課光線不夠,我一定也會覺得很嚴重。」來緩和對的方情緒。

黑立言觀察,許多衝突往往是出在對方很疑惑「你到底有沒有聽到我的抱怨?」或是「你聽到了抱怨,但你到底重不重視啊!」因此,一位成熟的溝通者,就一定要先把對方這種情緒照顧好,表達出你很重視這個「心情」後,再來「說理」,解釋班上燈光其實很足夠,或是位子其實每週都會更換等,對方才比較容易聽得進去。◇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讀經班小孩戶外學爬樹昨天蘆洲李宅由義書院子路班的親師生,在李宅古蹟進行野外教育。(自由時報記者蔡佳燕攝)昨天蘆洲李宅由義書院子路班的親師生,在李宅古蹟進行野外教育。(記者蔡佳燕攝)
  • 我對孩子的養育觀念,是在我將滿兩歲四個月的孩子送進日本保育園(幼稚園)時,才開始慢慢累積。與其說是我自己從養育過程中獲得經驗,倒不如說是保育園裡的老師、主任,每個月不斷地灌輸,我才從中學習到正確幼兒教養觀念。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是社會國家未來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貴人,老師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言放棄這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