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吾何以觀之哉?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八佾第三)

【語譯】
孔子說:「居於高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能恭敬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研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這情況讓孔子感到難以容忍。

【延伸思考】
1、孔子對在位者的哪些言行無法容忍?
2、在位者需要具備哪些人格特質?為什麼?
(古時仁人君子以德服人,自然受到百姓的愛戴及鄰近邦國的歸順。)

* * *
【相關資料】

孔子談寬容:至察無徒

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子張說:「弟子誠懇的接受您的教誨。」

孔子又說:「你一定要記住,水如果太清了就會沒有魚,人如果過於明察就會沒有徒眾。所以古時候帝王的皇冠前面垂著玉串,就是為了不使他們的眼睛太過於明察,用統□來塞住耳朵,就是為了不使他們的耳朵過於尖利。因此人民中間出現了邪枉就把它扶正過來,使他們有所收穫。」

孔子接著說「要實行寬大的政策,使他們自己尋求自身的不足。要根據民眾的水平來教授他們道理,使他們可以獨立思索,自己尋找方向。人民犯了小的錯誤,不要千方百計的尋找他們的錯誤,而是要根據他的善行來赦免他,使他就像是死人獲得重生一樣,這樣他一定會越變越好,而這也就是實行仁政啊!」

子張聽後誠懇的對孔子說:「先生說的對極了。」

孔子說:「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話語被別人相信,最好是先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要想使政令迅速得到執行,最好是自己先做出表率;要想使人民盡快服從,最好是用正確的道理教誨他們。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些,而不是苛責民眾的話,就會成為一個好的執政者。」

至察無徒就是說要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他人,不能對人求全責備。作為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至察無徒正是告誡人們要對人寬厚,對他人不能要求過於嚴格,期望不要太高,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發現別人值得尊重、學習的地方,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

【課後作業】
寬容對別人及自己有什麼好處?請舉生活實例說明。

參考文章:

用寬容的心態去看世界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1/5/40763.html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霍諝,東漢人,從小就顯露不凡的才氣,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嚴厲的審問拷打。
  • 在晉朝時,江南有一位博學多才且擅於雄辯的名士,名叫夏統。有一次,他到京師辦事,當時有個太尉賈充,早已聽說夏統是很有學問的人,不僅很賞識他,還想要籠絡夏統,藉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於是就親自去拜訪夏統。
  •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3)焉,可謂明(4)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5)也已矣。」 (《論語·顏淵第十二》)
  • 王戎七歲時,曾經有一次與一群小孩在一起玩遊戲,看到路邊的李樹果實纍纍,壓彎了樹枝。那群小孩爭相跑去摘,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李樹長在道路旁還能有這麼多的果實,可見這李子一定是苦的。」採來一嘗,果真如此。
  • 本文描寫信陵君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的歷史大業。如果「竊符救趙」這一出大戲,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齣戲的幕後導演。他洞察、分析局勢的能力更令人欽佩。因為如果沒有他的良策,信陵君可能也無法完成救趙的任務。
  •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又善於記憶,學術上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他似乎仰慕晏嬰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擅長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意。
  • 商朝末年,紂王日益昏庸暴虐,荒廢朝政。周武王見時機成熟,便在弟弟周公旦的幫助下,於牧野一戰將商紂消滅,並建立了周朝。周武王逝世後,便由他的兒子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 北魏的時候有個長孫慶明,皇帝賜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儉。儉從小為人端正,有著高尚的操守,即使在自己家中,每天也都非常莊重,因此文帝非常敬重他。
評論